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梁启超及张季鸾新闻思想之比较.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梁启超及张季鸾新闻思想之比较

梁启超及张季鸾新闻思想之比较摘 要:梁启超和张季鸾在中国报刊史上都以报刊政论著称,他们的新闻思想有如异同?差异从何而来?意义何在?本文试从两者的报刊实践及办刊言论中分析他们办报理念,认为两人在关于报刊的目的和功能、报人的资质与作为以及报刊的言论自由等方面的认识,都有着明显不同,甚至各自的言论风格也各树一帜。而梁启超、张季鸾两人不同的新闻思想,正代表着中国现代报刊发展的两条不同道路——政党报刊和民营报刊。两人差别迥异的新闻思想,又是由两人不同的人生理想与报刊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关键词:梁启超;张季鸾;新闻思想 中图分类号:G2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128-03 一、引 言 梁启超是中国舆论的“执牛耳者”,终身致力于政治改良与国民思想启蒙;张季鸾则是“文坛巨擘,报界宗师”,一生坚持“文章报国”。两人在中国报刊史上都以报刊政论著称,从个人生活经历及新闻传播思想上看,相似之处不少。两人同生于十九世纪的末期,都经历了中国内忧外患,战事频仍的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动荡;两人自小都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同时又都在世纪之交东渡日本,接受了假道于日本的主张民主自由的资产阶级思潮的洗礼;在报刊实践上,两人都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创办过同人报刊,都曾任主笔,以言论见长,是我国“文人论政”的典型。梁启超的办报二十七年,撰写文字1400万言[1];而张季鸾纵笔报界也近三十年,共撰文不下3000篇[2]。两人也都善于从实践中总结新闻思想:主张“言论报国”,但同时都受西方自由主义影响,也都鼓吹并努力实践报刊和新闻的自由主义思想,而最终他们所持的“新闻自由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救亡重于启蒙的形势下,“当民族救亡与新闻自由发生矛盾时,也都为中国的救亡和富强让了路。[3]” 二、梁启超和张季鸾新闻思想之比较 两位报界巨人的不同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从个性魅力上讲,梁启超激情洋溢,而张季鸾温文儒雅;从思想发展上看,梁启超“流质易变”,张季鸾则坚定不移。而两人的新闻思想,也处处体现出不同。 (一)报刊的目的与功能 梁启超认为办报的目的在于开风气、益民智、通情况、助变法,因为在他看来,“报馆有益于国事”。他认为中国所进行的政治改革,之所以困难重重,主要在于国民思想的禁锢,而要想开禁,必先开民智,而报纸正是开明智的重要手段。因此,报刊是中国政治改良和国民思想改造的重要工具。办报纸就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各方面情况,开启新知,开拓新风气,以促进国家的政治改革。在梁启超看来,“报馆者,国家之耳目,国民之喉舌也”,其功能即监督政府、向导国民。所谓“监督”是对政府的行为的影响与监控,促使社会政治的良性发展;而“向导”是对于民智没开的国民进行文化思想的教育,统一民众思想认识。因此,报刊的作用,既为民众提供新思想,也为国家发展提供舆论,是国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工具。在此,报纸的政治功能被突现出来。 而张季鸾的理解,他并不否认报纸集纳思想、启迪民智以富国强民的作用,他同样也提出了“耳目喉舌”之说,但他所指的耳目喉舌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在1926年9月1日新记《大公报》第一期的《本报启事》中,他指出该报的两大原则,一是完全公开,二是作人民真正的喉舌。在1935年12月12日《本报解除停邮处分》一文中说,张季鸾又一次指出:“报纸职责,兼人民耳目与喉舌之用。”所以,在张季鸾看来,报纸是社会的公共舆论机关,服务于公众利益。报纸应该关心政治,畅言国事,但它并不依附于政治或任何的党派。同时,报纸应该反映民众生活,为民众提供信息与帮助,“随时为国民贡献正确实用之知识”,[4]成为民众的喉舌。因此,报纸首要的任务是为民众提供时事信息,帮助民众把握时局的变动。 梁启超心中的“民”是愚的,是需要教化的,因此报纸与公众的关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报纸更多起到教育与组织的作用;而张季鸾心目中报纸与公众的关系是自下而上,他的“民”是报纸生存之本,是报刊服务的对象,报纸的作用更多的是服务。 (二)关于报人的资质与作为 梁启超认为,政府需要监督,而普通国民也仍处于愚味之中,因而报刊理应承担监督与引导之责,因此,报刊必须要由有识之士来办。所谓有识之士,就是那些“19世纪末从旧的士绅阶级分化出来,具有新意识形态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 [5]。这些人是社会的精英分子,能见常人之所不见,正确引导国民并形成健全舆论。因此,对于报人,梁启超更强调思想的厚度和知识的底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监督政府和引导国民。他认为我国报业发展之所以滞后的最首要病根在于报人的“思想浅陋,学识迂愚,才力薄弱,无思易天下之心,无自张其军之力”[6]。在梁启超的心目中,一个真正的报人应像司马迁那样具有史家风格,秉着史家精神客观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并对此做抽绎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