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重点产业质量提升工作实施方案doc
甬质发〔2008〕号
宁波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办公室 2008年5月27日印发
附件
纺织服装产业质量提升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市委、市政府“六大联动”、“六大提升”、建设创新型城市、实施“工业创业创新”倍增计划以及技术标准、品牌等一系列战略部署,根据市质监局《关于重点产业质量提升工程的指导意见》,紧密结合十七大主题实践活动,制订纺织服装产业质量提升工作实施方案。
一、纺织服装产业质量基础现状
1、基本情况
2006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纺织服装生产企业158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763.4亿元,工业销售产值745.6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340.4亿元,新产品产值为52.9亿元。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产品16个,国家免检产品11个,各级名牌企业产值占行业比重为30.22%;销售值占31.25%;出口值占5.64%。纺织产业由于产业链长、产品种类多,“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特色尤为明显。宁波针织业规模庞大,有全国最大的针织工厂;有被国家命名的象山“中国针织名城”, 象山县有针织企业近千家,其中有10家企业进入“中国针织50强”,产业集聚度极高;象山爵溪、北仑的针织块状经济规模、效益均在国内占重要地位。宁波的纺织、服装区块均进入了浙江省14个工业产值超过300亿元的区块。
2、企业质量基础
45家西服、衬衫生产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6家企业通过计量检测体系,1家企业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体系确认,5个产品获得采标确认证书。近三年监督抽查西服产品质量稳定,连续三年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100%,衬衫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从04年的55.6%上升到06年的100%。全市现有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1家,行业管理组织3个,承担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组织秘书处2个(已获批筹建),另申报筹建2个。纺织服装产业从质量、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检测检验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全国领先,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企业信息化。
纺织服装产品标准体系较为健全,产品标准基本上均为国家(行业)标准,标签、使用说明方面采用GB 5296.4-1998《消费者使用说明 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在安全技术方面主要采用GB 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在现行标准中,优等品指标参照国外先进标准制订,其水平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一等品为我国平均先进水平,在我国服装产品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产品均为一等品。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质量管理基础较为薄弱,质量管理水平良莠不齐,标准化、计量、质量三体系覆盖面不广。二是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研究、产品研发、标准研制的参与度不高,能力不强。三是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纺织服装的生态、环保、安全等方面比较,尚存在较大差距,如阻燃性安全规定、有害化学物质安全规定、有害物质限量方面。四是重点产品采标率低。
二、工作目标与重点任务
全市纺织服装行业要通过科技进步和产品创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实施节能降耗,全面提高行业竞争力,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增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以品牌化、个性化、国际化为方向,通过名牌产品的扩张提高衬衫、西服、西裤、休闲服、休闲裤、T恤衫、针织内衣、针织运动服、床单、被套、毛毯等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在品牌运营、产品研发、标准研制、贸易流通和加工制造等方面,继续引领中国服装产业发展,市场占有率保持全国第一。至2009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产业集群功能、层次得到显著提升。其中:
——2008年
(一)标准提升指标。业内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产品执行标准全部达到国家(行业)强制性标准;企业和产业组织建立技术标准体系,技术标准整体水平有明显提升;业内规模以上企业可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达到80%,其中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可采标率100%;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率达50%;完成全国衬衫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缝纫线标准化工作组秘书处的筹建并开展工作、主持或参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制修订5项以上。
(二)名牌培育指标:形成产业(区域)名牌梯度培育规划,开展产业(区域)名牌创建活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和产业(区域)品牌知名度明显提高;各级名牌产品销售总额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销售总额达35%;增加1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或3个以上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或拥有5个以上市级名牌产品生产企业。
(三)实物质量指标:业内企业市级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提升并稳定在85%以上;无严重的产业(区域)性质量问题或列入省级红色警告的产品。
(四)质量基础指标:业内企业全面开展计量检测体系、企业标准体系(标准化良好行为)、质量管理体系等创建活动,业内规模以上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