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的分析及防范策略.doc
我国“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的分析及防范策略
“‘媒介审判’,最初是西方新闻传播法中的一个概念,意指新闻媒介超越司法程序,在法庭判决前对案情作出判决,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期或胜诉、败诉等结论的现象”[1]。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一种更为严重的“媒介审判”现象——“网络媒介审判”产生了。
一、“媒介审判”与网络“媒介审判”
在我国,传统的“媒介审判”主要表现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一些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大案件,在法院尚未作出最终判决前,就进行大量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主观舆论引导的报道,如1997年8月24日河南民警张金柱酒后驾车过失致人死亡最终被判死刑的案件,因张金柱在临刑前说“记者害了他“的话而备受关注,此案也成为我国“媒介审判”现象的经典案例。而“网络媒介审判”除了具备传统“媒介审判”的特点外,更多的是被赋予了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所衍生的新特点。
(一)“网络媒介审判”与“媒介审判”的异同
“网络媒介审判”与传统意义上的“媒介审判”有很多相同之处,都是指媒介干预、影响审判独立的“越位”行为。总结起来,其相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案件的报道带有强烈感情色彩,以博得更多关注;2.主观臆断,只对一方当事人的观点加以陈述;3.断章取义,为了达到宣传效果,甚至刻意歪曲事实;4.发表大量指责批评性评论,言语犀利,严重影响大众对案件的感受;5.案件尚未正式审理,就给被告人定罪,严重影响司法公正。
除此之外,由于传播环境的改变,“网络媒介审判”现象也被赋予了全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媒介审判”其主体是大众传播媒介,而“网络媒介审判”则更多强调的是全民参与性,“主要指的是网民、网站或网络公关公司通过网络媒介对某些还未正式审判的社会性案件进行分析调查和评判,从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影响人们对事件真实性的认识、对当事人造成重大伤害等影响和妨碍司法独立和公正的行为”[2]。
由于网络舆论具有自由性、双向性、匿名性、非理性及随意性等特质,使网民个体的舆论表达更容易发生变化甚至扭曲。一旦涉及重大司法案件时,其舆论监督更容易“变异”和“扭曲”,从而直接转化为“媒介审判”。
(二)“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的成因
1.网络匿名性
互联网时代,网络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开放性及强大的互动性吸引汇聚了无数网友。匿名性是网络媒体有别于其它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可以说,网友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中之所以可以毫无顾忌地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网络匿名性。匿名发言给予了网友足够的安全感,但与此同时,也使得大批浑水摸鱼者暗藏其中,他们随意发布、传播信息。更有甚者为了自身利益刻意发布虚假信息,主观非理性舆论充溢于各大网站之中,这种情况下,“网络媒介审判”现象也就随之产生了。
例如2010年10月16日发生的河北大学车祸案,由于肇事者一句“我爸是李刚”的言论而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随后,正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一系列毫无事实根据的网友“爆料”接踵而至,所谓的“人肉搜索”让肇事者父子的隐私也被一“挖”再“挖”,案发后不久,肇事者李启铭本人以及与女友的私生活照便在网上被公布出来。网友甚至还用歌曲、漫画等形式恶意丑化李刚父子的形象并在网上广泛传播。这种饱含浓重泄愤心理的行为纯粹是以取乐为目的,导致舆论不再针对该事件本身,而是转向对当事人进行赤裸裸的人身攻击。沉默的螺旋效应最终导致网络舆论发生错位和偏移,无形的舆论压力严重影响了司法公正。因此,网络匿名性成为“网络媒介审判”现象产生的必要条件。
2.“把关人”缺失
“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库尔特?卢因在1947年发表的《群体生活渠道》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把关人’的概念,他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分布着把关人,这些人负责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信息的进出流通’”[3]。在传统媒体中,“把关人”的作用处处可见,他可能是记者、编辑、主持人等特定的个人,也可能是报社、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介组织,他们负责信息的筛选和过滤,修改认为不适合传播的信息。
不可否认,把关过程会导致部分信息带有主观意识和个人意见,这也就是传统“媒介审判”产生的原因之一,但是强有力的“把关”也充分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可以说,“把关人”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不可缺少。然而互联网则提供了一种没有把关人或者信息提供者就是把关人的传播环境,使得信息能够直接从信息源传递给受众。海量的信息在网络中飞速传播,却没有足够的“把关人“对其进行规范管理,因而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打折扣。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认为,由于人人都可以参与新闻的传播,不可能人人都具有职业道德,也难保证每个人都受过新闻专业的严格训练,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很难说是真正的新闻还是无知之见,‘互联网中把关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心气虚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和脑内胆碱能系统变化.doc
- 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有效渗透..doc
- 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doc
- 心理叙事-原生形态的人性探索.doc
- 心理因素对分娩的影响及护理疏导.doc
- 心理学专业考研重点名词中英文对照表七.doc
- 心理学历史学教育学考研统考暑期复习全计划.doc
- 心理干预辅助治疗哮喘的临床对比研究.doc
- 心理战与传播学——美国冷战时期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特色.doc
- 心理诊断与心理测验辅导笔记.doc
- 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升级2025年智能票务系统安全性评估报告[001].docx
- 电力行业材料供应计划与措施.docx
- 基于2025年人工智能,生成式AI算法优化在游戏开发中的应用报告[001].docx
- 《城市交通安全常识》课件.ppt
- 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升级对提升城市交通智能化服务效率的实证研究报告.docx
- 基于2025年人工智能,生成式AI算法优化在智能气象预报平台中的应用报告.docx
- 基于2025年云游戏技术,游戏行业市场前景深度分析报告.docx
- 基于2025年农业物联网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前景展望报告[001].docx
- 基于2025年农业物联网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策略研究报告[001].docx
- 基于2025年在线教育行业用户评价的满意度调研报告[001].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