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怨无悔的青春路.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无怨无悔的青春路

无怨无悔的奉献路 ——记宽城满族自治县任杖子村党支部书记张玉珍 她,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带着全体村民的重托,敢于担当、执着不悔,在支部书记岗位一干就是18年;她,面对困难从不屈服,敢闯敢干,甚至忍辱负重,让一个地处深山老峪的贫困村发生巨变,赢得群众声声喝彩;她,虽已56岁,但心气不减,始终踩着时代节拍,不断谋求更好更大的发展…… 这就是宽城县任杖子村党支部书记张玉珍。她的默默奉献,是“老蚕忙作茧,吐丝静娟娟”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一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爱岗敬业、不计得失的博大胸怀,尊重实际、埋头苦干的务实作风,迎难而上、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 顺着蜿蜒起伏的水泥路,走向高耸的鸭嘴山,看着漫山遍野的果树、柞树,不禁感慨成功来之不易。相信这背后,一定还能聆听和解读更多生动的故事。 挑起大梁过好日子 【任杖子村曾是“河北桑蚕第一村”。依靠跑运输富起来的张玉珍,没有忘了众乡亲,买设备、收蚕茧,想法带领村民致富;养蚕业昔日辉煌不再的艰难时刻,张玉珍临危受命、挑起大梁,让村民看到新的希望。她办的每件事,都让村民竖起大拇指。】 故事一:当好领头羊,自己富了不忘众乡亲。 解放初期,任杖子村有三家养蚕的。几年光景日子好了,大家都很艳羡。一家和一家学,养蚕户愈发多起来了,养蚕就成了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活跃起来,到80年代养蚕成了任杖子村支柱产业,家家养蚕,渐成规模。小队统一收购,每年产蚕茧10多万斤,红极一时。曾被省里评为“河北桑蚕第一村”。 1982年,就在桑蚕红火的当口,张玉珍贷款3万元买了大汽车跑运输。村里桑蚕业的发展让张玉珍看到了致富门路。自己购置了烘干炉,从村民手中收购蚕茧,烘干后卖到浙江、山东等地。张玉珍富了,成了村里的女强人,远近闻名。 在张玉珍的带动下,村里在村部旁边建起了茧站,统一收购蚕茧,村民的蚕茧从此有了更稳定的销路,养蚕户的风险减小了,也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每放一帘子蚕,好的产茧八九十斤,差点的也产茧六七十斤。每年两季收入不小。茧站收茧,村集体也算有点收益。任杖子村渐渐富了。在养蚕业发展最好的90年代,全村栽种坝沿桑14万株,放1100多张蚕帘子养蚕,说“河北桑蚕第一村”名副其实。 故事二:挑起重担子,把脉村情治穷先治根。 1996年,一场大火火烧毁了村部和相连的茧站,同时烧毁的还有村里收购上来没有卖出去的蚕茧。这把火让任杖子村背上了90多万元的债务。 没有村部,债务如山。全村再没一个党员愿意当村干部,村班子散了架,村民没了主心骨。 绝不能让任杖子村长期这么散下去。1997年,经过化皮乡党组织多方考察,决定任命张玉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收拾起这个烂摊子。村里昔日的辉煌不再,谁干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而村民渴求富裕的心情和致富无门的现实,让张玉珍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困境和梦想交织在一起,面对艰难的抉择,张玉珍毅然服从了组织安排,咬牙接下了这副担子。在村党员代表大会上,她向全村父老发誓:“一定斩断穷根,带着大伙富起来!” 张玉珍嫁到任杖子村20多年,深感在这个穷山沟儿生活的艰苦。她带领村班子走村入户,了解村情。长期的村穷人也穷,最突出的“一差三难”摆在眼前:产业基础差。由于村里资源匮乏,除了养蚕业没其他像样产业,集体还欠着外债。而原本红火的养蚕业也因那场大火动摇了村民信心,影响了村民干劲。致富难。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全村21个居民组、489户、1700多口人,仅有耕地1592.5亩,人均不足1分,且均为坡耕旱地,再加上自然条件恶劣,农田基本建设滞后,土地贫瘠、十年九旱,遇到好年景亩产也不过二百来公斤,遭遇旱灾每亩亩产仅几十公斤,粮食生产将供嘴,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全村大多数的青壮劳力常年靠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出行难。村庄以宽城县第二高峰——鸭嘴山为中心,从南山到北山,沟沟岔岔、山连着山,13个自然村、都是顺山就势,建在山脚下,或者半山腰。村民进出只有蜿蜒曲折的羊肠小路,运东西就靠肩扛驴驮。想买点蚕茧和板栗很困难,卖了也不应时,讨不上好价钱。饮水难。由于村民房子多数建在半山腰,山高路陡,吃水十分不方便。尤其是住在南山的村民,靠一个只能用瓢舀水的渗水井生存。为了吃上水,常常需要24小时排队等着舀水。土生土长的村民热爱这片养育了成长的大山,但也惧怕生活的艰辛。张玉珍带领的村班子深切地感到,不斩断穷根,任杖子村就没有奔头,过好日子就是一句空话。 故事三:向荒山要财富,拓展脱贫新路径。 多年商海拼搏的特殊经历、改变贫穷面貌的强烈愿望,使张玉珍养成了不怕困难、依靠群众、敢想敢试、善抓机遇的开拓进取精神。 张玉珍认识到:在哪里跌倒,就要在那里爬起来。任杖子村的养蚕业经过多年培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稳定的销售网络,这个产业不能丢,必须抓住做好。现在,首要的是总结经验,重建茧站,规范管理。 建茧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816976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