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辐射白质纤维解剖学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视辐射白质纤维解剖学研究.doc

  视辐射白质纤维解剖学研究 【关键词】 白质纤维解剖 视辐射 岛阈 安全三角区 颞叶是人脑中最复杂的脑区之一,参与很多高级神经活动,如认知、情感、记忆、定时定向、语言等功能。除了和大脑其它部分存在广泛联系外,还有很多重要神经纤维束通过。其中视辐射的走行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尤为复杂,目前还存在很多争论。准确掌握视辐射的结构位置关系,对疾病的诊断、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术中手术的注意事项有重要作用。本文应用Klingler解剖技术,通过对视辐射、侧脑室、视束和外侧膝状体之间密切关系的研究,准确掌握视辐射的三维解剖结构,旨在更好地为临床诊治和手术入路提供 参考 。   1 材料和方法   正常新鲜成年尸头(20侧半球)10例,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至少4周,用纱网悬吊以免变形,根据Klingler[1]技术将尸头冷冻在-12℃的冰箱中4周,取出后流水下冲洗融化,白质则被分离。在×6~40倍的手术显微镜辅助下,用精细镊子及木制刮铲耐心的逐层的分离。观察侧脑室颞角、视束、Meyer袢和岛阈等结构,并测量:1)Meyer袢与颞极、岛阈及颞角尖的距离;2)经侧裂进入颞角的手术,在岛阈及岛阈后5、10、15和20mm不同水平切口,Meyer袢与视束的距离及切口与矢状面的角度。   2 结果   2.1 Meyer袢和视辐射的解剖研究 去除大脑底面的蛛网膜、软脑膜及血管,显露出梭状回、枕颞内侧回、侧副沟及海马旁回等沟回结构。其中极为重要的解剖标志为侧副沟,其在大脑底面中央走行,侧脑室颞角位于其上方。去除海马旁回显露扣带辐射(图1A,见封3),其为一环绕胼胝体及扣带回,连接额叶内侧、顶叶与颞叶的稠密的白质束。去除表层的弓状纤维,在侧副沟的外侧壁显露出下纵束。去除扣带辐射,打开室管膜,暴露出海马槽内的海马及侧脑室外侧部(图1B,见封2)。去除海马体并在压部离断,显露侧脑室颞角,其位于颞叶的中央,在侧副沟的上方及颞中回的下方(图1C,见封2),形似楔形朝向内侧脉络膜裂开口。去除脉络丛、室管膜、毯、尾状核尾及终纹,显露矢状层,其在下纵束的上方,形似一层薄层构成了颞角的外侧壁。矢状层由豆状核下部内囊的纵向投射纤维构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视辐射,其前部纤维走行于矢状层最下部,后部纤维位于矢状层最上方(图1D,见封2)。   视辐射由外侧膝状体向外侧走行,沿颞干走行于颞角顶,在侧脑室外侧壁到达枕叶内侧面。视辐射在其大部走行过程中位于额枕下束深部,并覆盖于颞角上壁及外侧壁。视辐射分为三个主要的纤维束:前束向前走行至颞角顶,然后向后转折形成Meyer袢,并沿颞角的顶和外侧壁向后走行。前束始终到达颞角前尖端。在侧脑室房部水平向后走行到达枕极。中间束走行于颞角顶部,但没有明显的向前弯曲,向后到达枕极。后束从外侧膝状体直接向后走行于侧脑室房部外侧壁。在我们所有标本上显示视辐射Meyer袢到达并超过颞角前极,在其前方1~3 mm(平均2mm),在颞极后方25~30 mm(平均27mm),在岛阈后方8~12mm(平均10mm)。   2.2 经侧裂到颞角的颞叶内侧手术研究 在外侧裂底部,视辐射Meyer氏袢内侧缘与视束外侧缘有一安全三角区域,手术经此区域进入颞角不会损伤到视辐射,三角区底部位于岛阈水平,杏仁核位于其前方,其尖部位于外侧膝状体的前缘,经三角区底部杏仁核处可向下直接进入颞角(图1,C-D,见封2)。在岛阈水平或下环岛沟周围5 mm 范围内向下切口即可避免损伤视辐射(图2,A-B,见封2)。在岛阈后10 mm 处垂直向下切口即跨过且损伤视辐射,要想避免损伤视辐射Meyer袢,切口必须向内下方与矢状面成15~45°(图2,C-D,见封2)。在岛阈后15~20 mm 垂直向下切口可损伤视辐射,要想避免损伤视辐射,切口必须向内下方与矢状面成40~80°,在此层面入路切口偏内的角度太大很容易损伤视束及颞角内侧面的豆状核下部(图2,E-F,见封2)。在岛阈后25 mm切口,因外侧膝状体在此下内侧,即使切口向内下方,也很容易损伤视辐射及外侧膝状体。   3 讨论   视辐射是联系外侧膝状体与纹状皮质之间的纤维束。通过对视辐射与侧脑室之间密切关系的研究,可更好理解视辐射的三维解剖。视辐射自外侧膝状体发出后,弯曲围绕侧脑室颞角、三角区向后走行。视辐射分为前、中、后三束。前束发出后向前走行至颞角顶部,到达颞角前极,弯曲向后形成Meyer袢,继续沿颞角外侧壁向后走行;中间束从外侧膝状体直接向外侧走行,在颞角顶转向后行;后束直接向后走行。三束纤维均向后沿三角区及枕角外侧壁走行到达距状沟[2]。   视辐射三束纤维的空间排布与视觉通路的功能解剖密切相关[3,4],视觉通路损伤后所观察到的视野缺损取决于损伤的部位和范围。双眼同向性视野缺损是由于一侧病变损伤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