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皇帝形象、战争看维多利亚初期中国形象
从皇帝形象、战争看维多利亚初期中国形象【摘要】19世纪英国有不少期刊刊登了有关中国的图像,其中1842年创刊的《伦敦画报》是有关中国图像最为丰富的画报,除个别图像不免刻意妖魔化之外,其余基本以写实为主。本文通过《伦敦画报》以及维多利亚初期相关的一些政论文章、游记,从皇帝形象和战争两个方面分析维多利亚初期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中国形象;鸦片战争;妖魔化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176-02
19世纪是西方对中国从仰慕到排斥的一个转折期,褪去了18世纪在欧洲流行的“中国热”和浪漫想象。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拜访中国。使团见识到了中国的封闭落后、愚昧衰败,彻底打破了以往传教士编制的浪漫的东方神话。维多利亚初期对中国发动的两次鸦片战争,使得这个遥远的东方帝国在西方人的想象中走向了黑暗。
在19世纪30年代就有一些英国的期刊陆陆续续的刊登有关中国的图像。而1842年创刊的《伦敦画报》(Illustrated London News)是有关中国图像最为丰富的画报。《伦敦画报》有关中国的图文主要分两类,一是中英之间的重大事件,另一类是有关中国的社会方面的描述。在有重大事件发生时会增多报道篇幅,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等。从创刊1842年起至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期间有关中国的图像共有209副,涵盖了皇帝官员画像、战争图像、民间百姓的生活和社会风俗图像等。图像较为客观的还原了19世纪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部分历史事件。有些不免也有“妖魔化”的色彩,但这也是反映当时中国历史、社会的一个侧面。
一、皇帝形象
《伦敦画报》上第一次出现的中国图像就是道光皇帝,刊登于1842年6月4日。当时第一次鸦片战争进入尾声,中国的战败已成为定局。图像上的道光皇帝眼神空洞毫无生气。当时并没有英国人见过道光皇帝,这幅图像的道光皇帝是英国人想象出来的。皇帝手中拿的奏折也是颇具西方味道的羊皮卷。而此时英国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他们高贵的女王上任不久就征服了遥远的东方帝国。丑陋无能的中国皇帝的形象,体现了他们对中英战争战败国的皇帝充满鄙视,对战胜中国怀着民族优越性和自信。
中国皇帝的形象在英国并不是一开始就丑陋和充满讽刺,马戛尔尼使团的见闻中虽然有大量贬低中国的描述,但当时接见他们的乾隆皇帝仿佛让他们见到了“荣耀的所罗门王”。①中国皇帝在西方人眼中是中国的核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不受法律的束缚,群臣和百姓所做的事情只能服从。中国皇帝的暴君形象在对革命态度并不激进的英国人眼里不是罪恶的。到过中国的德庇时和麦多士等人认为中国的专制主义即使有暴政的痕迹也是温和的,中国皇帝的独裁也是建立在民众乐知天命的基础上。
在维多利亚时期有一位坚持自己看法并带有正义感的散文家卡莱尔在自己的散文中赞誉中国皇帝,把中国皇帝当成是一个理想的君主。卡莱尔在《旧衣新裁》中曾提到他最欣赏的两种人,劳力者的农夫和劳心者的智人,其中劳心者为上。他认为中国皇帝兼劳力者和劳心者于一生。因此,他称赞中国皇帝每年春天的扶犁,“他严肃地扶着犁耙,开出一条醒目的红色犁沟——这象征着中国的犁都开始犁地,同时就开始崇拜活动!这是很壮观的。他,在上天的可见和不可见的力量鉴照之下,扶着犁耙,踩着那醒目的红色犁沟,说着,祈祷着,用无声的象征,表达许多雄辩的东西。”②中国皇帝不仅贤明而且崇拜劳作,这是卡莱尔心中君王的典范。卡莱尔把英国贵族分为两类,一类是“勤劳的贵族”,这类贵族是工业的领袖;另一类是“懒惰的贵族”,这类贵族是卡莱尔抨击的对象。这类贵族游手好闲、懒惰无才,但他们依旧在国会占有一席之地或者成为地方官员。卡莱尔借中国皇帝的勤劳贤明来抨击这类导致英国政治制度腐败的源头。
二、战争
截至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伦敦画报》上有关对华战争的图像在同期其他有关中国图像中所占比例最大。1842年12月3日的《伦敦画报》上有一副名为《中国外交》的图像,旁边有一则“中国炮抵达”的短讯。图像表示的是中英双方在签订《南京条约》。图旁的短讯“中国炮抵达”写到:“中国战争已经愉快地结束。英国人俘虏的五尊中国黄铜火炮在星期一下午从伍勒维奇的皇家兵工厂运抵沃夫塔……它们全有华美的样式,但看不出曾多次使用。”③从1857年之后,《伦敦画报》上连续多次刊载对华战争的图像,大多是英舰炮轰广东。在1857年2月21日的《伦敦画报》声称英军已经占领中国所有炮台,可以在任何时候将广州夷为废墟。“让我们给这些顽冥不化的人教上一课,让他们学会尊重和长点记性。”④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英殖民者的狂妄、蛮横。
鸦片战争并没有让英国人感觉到残酷和恐怖,相反的在鸦片战争接近尾声的时候,伦敦举办了中国文物展。文物展遮蔽了战争残酷性反而让人只感受的展览的轻松愉悦。大多的人不认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