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易错的几组近义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言文常见易错的几组近义词

文言文常见易错的几组近义词 “讽、谏、谤、讥、说”   “讽”: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应指出的是在古汉语中,“讽”字大多不含贬义。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一般用于下对上,用言语纠正君王或尊长的过失,如《召公谏历王弭谤》。又如《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不肯,大臣强谏。”《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谤”:意思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义词用。例如《召公谏历王弭谤》中“历王虐,国人谤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不过有时也用作贬义词,即指说别人坏话。如《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讥”:也是指责别人的过失,但与“谤”的意义稍有差别。“谤”是公开指责。而“讥”是微言讽刺。例如《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有时也作讥笑讲。如《左传·隐公元年》中“称郑伯,讥失教也。”   “说”:音shuì,意思是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如《触龙说赵太后》。 “军、师、士、卒、兵”   “军”和“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如《左传·庄公十年》中“十年春,齐师伐我。”《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引军北还。”同时,“军”和“师”又可用作军队的编制。“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师”是西周以前军队最大的编制。据《司马法》载,一万二千五百人是一军。而《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一师是二千五百人。所以,一般说来,“师”比“军”小。   “士”是武士、甲士。上古用战车的时代,“士”是指战车上的披甲之士。   “卒”是指步兵。如《史记·陈涉起义》中“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同时“卒”也可以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指一百人以内。如《孙子·谋攻》中“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兵”指兵器。上古时代,“兵”一般不当兵卒讲。战国以后,“兵”也可以当军队讲。如《触龙说赵太后》中“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汉代以后,“兵”逐渐与“卒”同义,可以用来指士兵。 “征、伐、侵、袭、攻”   “征”的词义是褒义词,最初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   “伐”是中性词,指公开宣战的正式战争,如《左传·庄公十年》中“十年春,齐师伐我。”在这里,齐与鲁都是诸侯国,也不是上对下,有道对无道。不过后来,因“征”“伐”经常连用,“伐”也逐渐用于褒义。   “侵”是不宣而战,不要借口,不用钟鼓,直接侵犯别人的国土,与“袭”一样是贬义。《左传·齐桓公伐楚》:“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袭”是袭击,偷袭,比“侵”更富于秘密性质,是乘人不备而偷偷地突然进攻。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这就是说郑庄公的弟弟公叔段准备偷袭郑国的国都。   “攻”是进攻、攻打。如《左转·齐桓公伐楚》:“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但“攻”往往偏重在军事上的攻打,是军事上进攻的泛称,不像“征”、“伐”、“侵”、“袭”各有明显的特点。 “青、苍、碧、绿、蓝”   “青”在上古主要是指蓝色,不作黑色讲,如,《庄子·逍遥游》:“负青天,然后图南。”中古以后,“青”就有黑色的意思了。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苍”指深蓝色。如《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碧”本指玉名,《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后来指浅蓝色(即清白色)。   “绿”指绿颜色,与今义相同。但要注意的是古时的绿草指嫩草。   “蓝”字在古代不表示颜色,而是指一种染色的植物(即蓼蓝)。《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在这里要提出的是,人们对颜色的分辨,有时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因此“青”、“苍”、“碧”三个词虽然表示蓝色深浅有别,但人们有时通用。如“青天”也叫“苍天”,“青草”又叫“碧草”,“青苔”又叫“苍苔”。 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