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影像构成视觉心理探索
摄影大师
影像構成的視覺心理探索文 ? 李坤山老師 HYPERLINK .tw/content/view/564/259/%20 .tw/content/view/564/259/ 前言 按下快門的剎那,影像「創作者」依據何種理由與心態去完成拍攝的過程?「欣賞者」或「鑑賞者」又在何種情境下,才能和「創作者」產生等同的情緒共鳴?仔細想來,確是一項值得探究的問題。 德國哲學家、音樂學家和社會理論家阿多諾(Theoder Wiesengrund Adorno)在探討「藝術現代性問題」時指出:「藝術是幻覺,是單純的現象,是虛幻現實的自我意識的表達。但它的幻覺,它不可壓制的部分,是非幻覺的東西賦予它的,是它的創作過程賦予它的(楊玉成278-279)。」阿多諾清楚地指出了藝術創作的過程是創作者將「虛幻現實的自我意識」,藉由「外在自然的真實」,轉化成「內心虛構」的「有意義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但探究影像構成的「自我意識」、「非幻覺的東西」與「創作的過程」,卻有實質上的困難,因為每位創作者或欣賞者與批評者,由於個人認知、學養與經驗的不同而產生極大的審美差異。為了避免「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先天侷限,本文擬依據攝影史所呈現的「影像的紀實特質」,以及從美學的角度-「純粹幾何形式與情移作用」、「如何闡釋與評價藝術」以及「畫面構成與風格之形成」等項目,作為探討的基本方向。至於題意所謂的「視覺心理」,乃是包含了按下快門時的「原始創意」,以及影像編輯整理、批評、鑑賞時所產生的更形複雜的「再創作」形式與態度。
影像的紀實特質
很多影像的創作者、欣賞者、批評者或擔任攝影教學的教師,在詮釋影像作品的審美內涵時,為了獲得論述的「合法性」與「主體性」,經常藉由《論攝影》(On Photography,1977)一書中的論述或箴言或引文小輯的攝影家名言,作為支撐創作或批評時的論點,因此,若干年來,《論攝影》一書的中譯本,不僅是國內影像愛好者熟悉攝影史的一本佳作,同時也是影像工作者瞭解「攝影本質」、發揮「創作想像力」、提昇「欣賞品味」的最佳修習工具之一。 《論攝影》一書的作者蘇珊˙宋妲(Susan Sontag, 1933-2004),是美國著名的文化評論者與小說家,也是二十世紀三位著名的藝評家之一。她發表過許多論文,討論主題極為廣泛,包括哲學、風格、同性戀、電影、色情、法西斯主義、攝影與疾病等,而她最主要的關懷在於美學與倫理學。她在《論攝影》第一章〈在柏拉圖的洞穴〉中陳述:由1839年開始,幾乎每件事、每樣東西都被拍攝下來,正是這種「攝影之眼」的貪慾改變了洞穴(我們的世界)的囚禁狀態(蘇珊˙宋妲 1)。這種將被拍攝的東西據為己有的貪慾動機-滿足偷窺、好奇,捕捉「過去」生活時光的樣貌,以及展延「現今」世界充滿疏離與感傷情懷的心理狀態,讓我們過足了「收集照片即是收集世界」的潛在欲望,並且堂而皇之帶著相機四處搜尋遊獵,有如戴安˙阿布(Diane Arbus, 1923-1971)說的:「攝影是我想去任何地方以及做我想做的任何事情的執照(蘇珊˙宋妲 48)。」相機黑盒子創造夢幻情境的特異功能,在阿布的話語裡表露無遺,證明了「相機掌控者」高人一等的殖民心態,以及強大的、貪婪的、永無止境的消費能力。
阿布拍攝的「畸形人」系列,並無所謂「決定性瞬間存在」的壓力,但她卻於1971年自殺了。此一事實,似乎保證了她的作品是誠摯的而非窺淫心態的,是熱情的而非冷卻的;她的自殺使她的照片似乎更具有毀滅性(蘇珊˙宋妲 45)。1972年,當她的112張系列作品在「美國現代美術館」回顧展出時,吸引了大量的參觀人潮,她的作品似乎變成了一種「聖化」的集體表徵。這種群眾心理所形成的現象,正是藝評家樂於探討的集體心理因素之一。
長久以來,攝影不僅滿足了人們的貪慾,也因勢利導轉化成為傳達「家庭親情」、「社會儀式」、「人類編年史」......等等的時間見證。蘇珊˙宋妲認為:攝影不僅是一種「看」的文法,同時也是一種「看」的倫理。攝影一面教導我們一種新的視覺符碼(visual code),一面改變並擴大我們對於「什麼是值得我們仔細看的」或「什麼是我們有權利去觀察的」這類概念(蘇珊˙宋妲 1)。
對於懷抱無數夢想的攝影家來說,按下快門的剎那,就像中古世紀的「圓桌武士」一樣,充滿了氣吞山河、捨我其誰的「英雄氣慨」,相機頓時成為他們執行正義的最佳武器。影像的紀實特質,為攝影史註記了無數攝影家擁有高度現代英雄主義的精神,例如美國第一位報導攝影工作者傑克˙李斯(Jacob Riis, 1849-1914),即是一位以相機揭發貪污腐敗的人,他以「貧民窟的解放者」聞名,他拍攝於1880年代有關紐約窮苦污穢的影像,即代表了有如英國小說家狄更斯(Cha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