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实践及思索.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历史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实践及思索

历史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实践及思索〔关键词〕 历史教学;环保教育;敦煌 ;赋税制度;生态环境;效果;危害;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6—0068—02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如何加大环保教育的力度则成为了教育界人士讨论的话题。而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其不仅仅在于给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样责无旁贷。《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历史教师要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应使学生从历史的演变中认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历史教师很难把历史教学和环保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么是空洞的说教,要么就脱离了历史教学本身的特点,环保教育流于形式。那么,该如何寓环保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教育的实效性呢?本文笔者以唐与五代时期赋税制度对敦煌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例,谈一谈自身的实践与思考。 一、唐与五代时期税赋制度在敦煌地区实施概况 敦煌旧时称做“燉煌郡”、“燉煌县”。唐、五代时期的赋税制度在敦煌地区的实施包括前后两个阶段。在前期,敦煌地区承袭了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其主要内容包括:十五岁以上男子授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女子授露田二十亩。露田加倍或两倍授给,以备休耕,是为“倍田”。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桑田为世业田,无须还官,但要在三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榆、枣树。不宜种桑的地方,则给男子麻田十亩(相当于桑田),给女子麻田五亩。贵族、官僚、地主可以通过掌握的奴婢、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每头授露田三十亩,一户限四头。民田还授,每年正月举行一次。地足之处,居民不准无故迁徙;地不足之处,可以向荒芜地区迁徙,但不许从赋役重处迁往轻处。简单来说,其包括地税、户税、调、役等。在安史之乱之后,敦煌地区则采用并推广了两税法。其基本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唐人将之概括为:“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其包括户税、地税。 二、唐与五代时期赋税制度在敦煌地区实施的实际效果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赋税制度的实施对敦煌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笔者则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其一,授田不足;其二,实施草税。 1.授田不足。综观唐太宗直至武则天统治时期,敦煌地区农民授田不足现象一直十分严重。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以度田之制:五尺为步,步二百四十为亩,亩百为顷。丁男、中男给一顷。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这一制度一直实行到唐开元、天宝年间。但是,很多地区的农民实际授田与应授田的标准差距很大,尤其是敦煌和吐鲁番等地处在沙漠地区,农田的数量比内地要少很多,农民授田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这在敦煌和吐鲁番出土的有关户籍文献中得到了充分反映。根据池田温《中国古代籍账研究》附录敦煌户籍可知,农民应授田数与未授田数的变化趋势非常明显,对于那些当时农民所能得到田数的相关规定,实际操作上也只是一纸空文。实授田的趋势线不仅处于另外两趋势线的下方,而且更为平缓,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这表明实授田数与应授田数、实授田数与未授田数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均衡性。通过史料可以得知,唐天宝前期,农民授田不足现象已很普遍,政府无力解决。原因在于政府掌握的土地非常有限,不可能达到应授田数,甚至都达不到实授田数。另外,很多田地已为地主阶级所占有,国家出现了“地荒”现象。韩国磐先生认为,依据当时的赋税,农民负债是在所难免的。如,乾宁四年,张义全卖舍是由于“为缘阙少粮用,遂将上件祖父舍兼屋木出卖与洪润乡百姓令狐信通兄弟”;天复九年,安力子卖地是因“为缘阙少用度” ;“未年十月三日 ,上部落百姓安环清,为突田债负,不办输纳,今将前件地出卖与同部落人武国子”;“再加上送往迎来,养生送死等等费用,农民的生活就更不堪设想了”。“农民常常因为缺少必要的生活资料出卖土地”,而为了弥补授田不足的问题,又不得不想办法再购买、开垦一些田地,以增加收入。而田地一旦被大肆开垦,敦煌地区荒漠边缘的绿洲和牧场必然遭到毁坏,逐渐失去了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生态功能。 2.草税的实施。“唐代自建国至灭亡都有草税,两税法时期亦不例外。”租庸调及两税法时期的草税不见于税法的规定之中,其乃是额外征收的杂税。 “在晚唐五代的敦煌,草税已不再是一种附加税,而是附着于土地与地子、官布并列的正式税例,也是据亩征纳。”唐代敦煌纳草有专门的柴草司一职。柴草的采集大多是由农户完成,一般是在敦煌周边进行。其主要是供驿马饲料之用,也用于军马饲料及烧柴。采伐的柴草数量一般都很大。李并成先生在《河西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