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谐社会语境下美育不足及对策.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及谐社会语境下美育不足及对策

及谐社会语境下美育不足及对策(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53) 摘要:美育的宗旨是培养发展人的感性能力,陶养高尚的情操以实现健全完善的人格。美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美育的不足,从学校美育、将美育纳入社会和谐文化、美育与大众审美文化的互融和加强社会公共美育机构四个方面进行探讨来促进美育的实施,为实现和谐社会提供有利的精神文化支撑。 关键词:美育;和谐;人格;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上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新的历史时期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其内涵和意义极其丰富。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人的和谐,具体表现在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他人(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如何加强这三方面的和谐,不仅需要从政治、民主、物质条件上去努力完善,亦需要从文化精神层面去挖掘优秀成分。美育作为塑造完善健康人格的学科,在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美育一词,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和教育家席勒提出,他提出以美育来恢复完整的人性,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席勒《美育书简》的副题就是“对于作为整个人的感性教育”,将“人”的教育作为美育的主旨。最早将美育系统深入引入中国的教育家蔡元培,他在《教育大辞书》中对美育定义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1]他在《美育与人生》中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2] 通过美育概念我们可以得出,美育的本质是培养和发展人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通过审美的形式来感悟人生,净化心灵,把生命中粗野、狂暴、具有破坏性的力量因素导向和谐、纯净的人生境界,实现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格。 构建和谐社会,核心是人的和谐,而美育有助于实现和谐的理想人格,因此,美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美育的独特本质,当代美学家曾繁仁在《现代美育理论》一书中提出“培养学会审美的生存的一代新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也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根本动力之一” [3] 当代一些学者在美育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对美育的实践功能关注不足,多倾向于阐述美育对构建和谐社会所发挥的意义和作用,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加强和实施美育,尤其在如何加强社会美育方面,探讨不够。本文针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美育的不足提出了具体对策,并且将美育的视角由单纯的学校美育扩大到整个社会范围内,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层面的参考。 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美育的不足 (一)学校教育重智育轻美育,学生的美学素养整体偏低 学校教育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场所。虽然1999年美育被正式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但是当前在我国学校中,美育的现状令人担忧。人们过于关注智育、德育和体育的发展,而美育相对来说要薄弱的多。美育与其他三育相比,实施和管理存在随意性,美育不完善、不系统,尚未形成独立和完整的实施机制。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即偏重于艺术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对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技能方面可能是高超的,但是在审美素质和人格涵养方面却表现的严重不足。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城市中小学生接触过校外艺术培训。钢琴、绘画和舞蹈成为接受专项艺术类教育的首选项目;但是另一方面却是美学基本常识的缺失。“唐伯虎是哪个朝代的?”“老子、庄子为何人?”某高校美学选修课课堂上,大学生们连这样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美育的缺失严重影响到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 (二)大众文化传播背景下的审美泛化是对美育的误读 在商品经济占主导,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里,人们过度追求物欲的满足,精神需求被压抑到最低限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商品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迅猛发展,并日渐成为当今审美实践的主流。流行音乐、通俗小说、网络文学、影视剧以及商业广告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强烈的感性形式来表达人们在商品社会中赤裸裸的欲望,宣扬享乐主义。而以情感陶养为核心,感性中渗透着理性意义,加深我们对生命和宇宙真谛地理解的美育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大众文化带来的审美的泛化并非真正的审美,随着审美的泛化带来的是审美的滑坡,审美趣味的低俗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美育是实现人内心和谐,塑造健康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只有健康的、积极的审美活动,才能消解人在现实世界生存中的扭曲与异化状态,成为自由、完整的生命存在。“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的东西。”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