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视剧三十年社会思想流变之我见.docVIP

我国电视剧三十年社会思想流变之我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电视剧三十年社会思想流变之我见

我国电视剧三十年社会思想流变之我见我国内地的电视剧创作,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电视剧在大陆的政治地位、社会影响力及在人们心目中的文化位置,都远超其他国家和港台地区。在这里,电视剧可以作为纪念日的献礼,可以当作文化思想的接受渠道,也可以视为历史的再现,被多数人看作是历史知识的主要来源,甚至是许多人唯一的艺术享受。从电视剧的播放、创作和收视率中,可以清晰地发现每个时代的普遍心理和政治、社会的风向。 80年代:反思是主流,日剧受青睐 上世纪80年代,人们刚刚从一段痛苦的岁月中走出来,伤痛与贫困是人们对一个时代的完整记忆。此时的艺术创作,与文学一样,痛定思痛,是一种伤痕文化。在作品里,人们最感伤痛的,就是那些背叛家庭或是从海外归来的革命者——尽管怀着一腔激情,为何却始终受到革命阵营的怀疑,无不饱经磨难?即使表现1949年以前的作品,给读者和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也是:原来“左”所造成的伤害远比敌人更深;来自“自己人”的暗箭比敌方还要险恶阴毒。记得当时有几部外省话剧团来北京上演的作品,很快就在电视里播出了(当时创作的电视剧还不多,而话剧作品却经常在电视里播出,有时几乎与舞台演出同步)。其中有的描写抗战时期,有的讲述苏区斗争,当然还有关于“文革”和“文革”前的,主角不是知识分子,就是所谓出身不好的中共干部。他们开始时个个热血沸腾,结局却十分凄惨,“我爱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为什么不爱我”,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呼喊。虽然剧情也有“光明的尾巴”,但对“左祸”危害的揭露都很大胆。 很快,80年代的电视剧创作出现了第一个高峰。《敌营十八年》是第一部连续剧,并且将表现对象放在了地下斗争,隐蔽战线的主人公也不像李玉和、阿庆嫂那样“根正苗红”,而是过去长期被怀疑、受压抑的一类人。“对越作战”经过文学的沉思和情感的积淀,诞生了两部由小说改编过来的电视剧《高山下的花环》《凯旋在子夜》,里面说的实际是那个年代的人情和社会,不像以往同类题材那样基调单一,也不显得昂扬激越,增加了许多思索的成分。可以说,战争、军队题材的电视剧,在这之前和之后,都没有这个时期有分量——写出了人性的另一面。当时热播的《雪城》《今夜有暴风雪》《便衣警察》等电视剧中,尽管那种前30年主流意识形态下形成的斗争之勇和英模之气还在延续,但自省、反思,面临现实困境的务实选择,人性中不那么光明的一面,更让观众难忘。“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天上有个太阳,水中有个月亮,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从主题歌歌词里,我们看到与勇气并存的其实是迷惘、惆怅和感叹。《蹉跎岁月》《孽债》仅从剧名就可见带有明显的反思烙印。那时的新一代作家多来自知青,因而知青题材占有很大比重,但这个题材的表现力极其有限,也有意无意制约了文艺作品表现那个时代的深度和广度。那个时期,电视剧反映改革开放最有名的作品是《新星》和《公关小姐》。这些影视作品大多改编自畅销小说。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与后来相比,实在不算多。因为人们的注意力一是集中于反思前30年,二是思索当下如何改革开放。《夜幕下的哈尔滨》虽讲的是抗战,但主要人物之一是个日本人,还是个屡遭误解的好人。《四世同堂》也是那时较有收视率的电视剧。《四世同堂》尽管以日本占领时期为背景,描述日本人的戏却很轻,着墨较重的是中国的“汉奸”,李婉芬演的“大赤包”因此红遍了全国。事实上,凡是老舍的成功作品,涉及的都是他体味深刻的人和事。《茶馆》写了三个时代,唯独没有日本占领时期,很值得深思。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似乎是80年代的上下共识,所以中日合拍的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便成为当时较具代表意义的作品,深刻、沉重,耐人寻味。真正有反日情绪的电视剧倒是来自香港,《霍元甲》和《陈真》拍出了强烈的民族义愤,里面的主题歌一直到90年代以后中日关系恶化时,还成为许多人走上舞台宣泄的首选。 那时是中日友好的蜜月期。一方面延续了前30多年中日友好的民间传统,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又加深了政治层面的互信度;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所需的外资主要来自日本。于是,日本公司的广告举目皆是,日货无处不在,学校里随处可见日本留学生和学者,旅游团也不断涌来。鉴真和阿倍仲麻吕是文艺创作的常见形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是人人会诵的诗句。反映在电视上,就是日本电视剧一部接着一部轰动全国,人人争看。《血疑》《阿信》《姿三四郎》《聪明的一休》《排球女将》《犬笛》,加上电影《追捕》《人证》《啊,野麦岭》《砂器》《望乡》《绝唱》《远山的呼唤》《狐狸的故事》等,中国观众长时间沉浸在日本影视剧文化中,高仓健、中野良子、栗原小卷、山口百惠、三浦友和等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偶像。 90年代:心态在调节,生存最重要 曾有人发表文章回忆说,1990年的冬天,有三件大事中国大陆百姓最为关心:一是海湾战争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