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华书局企业管理制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国时期中华书局企业管理制度

民国时期中华书局企业管理制度[摘要]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发行渠道管理和危机管理5个方面研究中华书局的企业管理制度,从中可以发现: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中华书局通过考试进用人员,注重培养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员工;财务管理方面,中华书局建立了严密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生产管理方面,中华书局突出产品生产的精品化和生产经营的多元化;发行渠道管理方面,中华书局通过设立分支局、特约经销处等方式来建立发行网络;危机管理方面,面对危机,中华书局主要领导勇担责任,同时主动与媒体合作并积极谋求行业协会的支持。中华书局科学规范的企业管理启示我们,今天的出版行业应该以文化为自身定位的关键,同时转变思维,学习新技术,树立“大出版”经营理念。 [关键词]中华书局;企业管理制度;危机管理;大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9.29;F272.7[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2.04.012  2012年1月1日是中华书局成立100周年的纪念日,中华书局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中华书局何以能够与商务印书馆一道成为民国时期出版界的“双子星座”?从宏观层面上来看,缘于中华书局的高远定位和文化与商务的平衡艺术;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中华书局的成功之道则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就笔者已掌握的文献来看,有一些研究涉及到了中华书局的企业管理制度,但是这些研究只是从侧面谈到了企业管理制度,缺少对中华书局企业管理制度系统的专题性研究。本文意在综合运用编辑学、出版学和管理学的理论知识,结合相关史料,对中华书局的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系统的梳理。 中华书局初创时是5人集资的合伙制公司,1年后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此后,中华书局逐步制定了较为科学化、规范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发行渠道管理以及危机管理等。 一、充满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企业进行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养使用及组织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资源的规律和方法,正确处理和协调生产经营过程中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的关系,使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协调,实现最优组合,做到人事相宜、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1](P302)实践中,中华书局在人员进用、培训、考核以及激励等方面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从而保证了其经营目标的顺利达成。 1.书局进人的方式 中华书局进用员工主要有4种方式:一是经熟人介绍进局;二是聘请;三是培训;四是考试录用。前两种方式主要表现在进用编辑方面,是非常态的方式。中华书局是集编辑、印刷、发行于一体的近乎托拉斯的大型出版企业,在组织机构方面设有“一处三所”,即总办事处、编辑所、印刷所、发行所。编辑所是书局中人才最为集中的部门,为书局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编辑人员大多是学有所长、术有所专的优秀人才。“中华书局的编辑人员(包括局外编辑),其中不乏知名人士,早期有梁启超、范源廉、徐元诰、马君武、戴懋哉、张相、高野侯等人,以后有舒新城、金兆梓、田汉、张闻天、左舜生、陈启天、潘汉年、王宠惠、李登辉、徐志摩、谢无量、马润卿、张士一、朱文叔、章丹枫、周宪文、钱歌川、钱亦石、张梦麟、周伯棣、郑午昌、葛绥成、桂绍盱、武育干、陈伯吹、李平心等人。”[2]他们或是由熟人朋友引荐介绍,或是由书店直接物色聘请,或是经招考择优选拔录用进入中华书局的,担任着选题组稿、编辑加工乃至著述编译等重要工作[3]。此外,进人的非常态化方式在1932年以前的各分局也体现得较为明显,分局经理们在人事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存在着引用同乡戚族的现象,容易产生财务监督管理上的弊端。为了防止此类弊端,1932年10月,陆费逵提请董事会通过了分局用人标准的规定,“分局用人,经理同乡介绍者,考试录取额不得超过四分之一,须凭考卷照片经过总局核准。经理绝对不得任用戚族。前用同乡超过四分之一者,应该酌量辞退”。[4](P335) 培训也是中华书局的一种非常态进人方式,包括委托代培和自办培训。委托代培方面,1922年9月,中华书局曾经委托上海国语专修学校开办国语商业夜校,招收学员60名,设有国语、商业及书业常识(编辑、出版、印刷)等课程,陆费逵亲自讲课,题为“书业商之修养”。学生毕业以后量才录用。自办培训方面,1935年9月,中华书局自设职业训练所,由舒新城、王酌清、薛季安、武佛航等组成委员会,日常理事由武佛航教授负责。招收学员30人,学习期1年,前半年全日上课,后半年白天派往各部实习,晚间上课,供膳宿,不收学费,视月考成绩给予奖金4~12元,或令退学。录用后月薪为25~45元。同年12月,又招一期,至1936年10月结束。[4](P333)书局自招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