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 中国教育的历史甚为久远,其起源可推溯至数百万年前的远古洪荒时代。在距今约五千年前的三皇五帝时期,中华大地上已经出现了较为完备的教育形式,而各种教育活动的开展也是异常活跃。此一时期的教育形式主要表现为生产教育、生活教育、军事教育、民俗教育与宗教教育等几个方面,而教育活动的内容也是围绕着这几个方面来展开的。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中国教育的起源 古籍中最早有关学校的记载,是《周礼》等儒典中所说的出现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五帝时代的“成均”,例如,《周礼·春官宗伯》中便讲道:“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成均”的本义是指经过修整的、平坦的、宽阔的场地。东汉大儒郑玄解释说:“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由此可见,成均之学以乐教为主。虞舜时期,已设有专门的学官来管理教育,主要有三大类:一为“司徒”,由契负责主持“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二为“秩宗”,由伯夷负责主持“三礼”,即祀天神、享人鬼、祭地祗;三为“典乐”,由夔负责掌管乐教。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二节:夏、商、西周教育概况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到公元前8世纪的西周时期,我国已经相继出现了诸如庠、序、学、校等正式的学校教育机构。关于庠、序、学、校等教育机构的具体属性与功能,孟子曾经解释道:“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可见,这些教育机构虽然各自承担着诸如养老、教化与习射等不同的教育功能,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属性——化民成俗与昌明人伦。总体而言,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所体现出的一个鲜明特色即是“学在官府”。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乃是由于教育机构设在官府中没有独立出来,政府的官员同时兼任教师,官师一体,即所谓“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从而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局面。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二节:夏、商、西周教育概况 三代时期的教育制度以西周最为缜细完备,西周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分为国学(中央官学)和乡学(地方官学)。国学乃当时上层贵族子弟所入的学校,有大学与小学之分。据朱熹《大学章句·序》载,西周贵族与庶民子弟入小学年龄一般为八岁,入大学年龄一般为十五岁。周代天子之大学分为“五学”,中为辟雍,其四面环水,水南为成均,水北为上庠,水东为东序,水西为瞽宗。诸侯之大学仅有一学,曰泮宫,半面环水,以区别于天子之大学。国学既是施教的地方,又是举行朝政、祭祀、乡射等行政事务的场所。由礼官大司乐主持,其下有乐师、师氏、保氏、大胥、小胥等官员来担任教学工作;乡学乃当时一般贵族及平民子弟所入的学校,依据行政区划的大小不同,其各自所属的乡学又分为塾(设于闾)、庠(设于党)、序(设于州)、校(设于乡)。据《周礼·地官》所载,周制规定距离都城百里以内的地区称为“乡”,百里以外的地区称为“遂”。“乡”的行政区划,以“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各级地方学校皆设立于六乡之内,故曰乡学,乡学中的俊秀子弟,经各级递升后,可入国学之大学受教。乡学也既是教育机构,同时又是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养老尊贤、乡官议政之处。由大司徒总负责,其下又有乡大夫、乡师、州长、党正等现任官员,以及父师、少师等退休官员。 第一章: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风貌:诸子蜂起与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是中国古代先秦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周天子权威失坠,诸侯们云合雾集,竟相争霸。据载,春秋三百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战国二百五十余年间,发生大小战争二百余次,“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社会生产力也在悄然发生着根本性的变革,铁制农具和牛耕得到普遍使用和推广。在井田制的“公田”之外,又出现了“私田”,并且私田的数量不断增加。新兴地主阶级则利用手中所掌握的日渐增大的经济权力,开始向旧贵族阶级夺取政治权力,于是政治权力便逐渐由旧贵族阶级向新兴地主阶级转移。与此同时,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介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知识分子群体,即所谓的“士”阶层,他们掌握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文化知识与与才艺,并游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凭借自身的知识才能来获取名禄并提升社会政治地位,他们也由此成为促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大兴的主体推动力量。总之,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与政治状况的变革,以及“士”阶层的涌现,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教育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旧贵族阶级独家垄断文化教育的“学术官守”的格局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