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道德情境中的仁义联属理路.pdfVIP

《孟子》道德情境中的仁义联属理路.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子》道德情境中的仁义联属理路.pdf

营最’辟富 2014年第7期 徭子》道德情境中的仁义联属理路木 雷静 f摘 要1儒家之“仁义”范畴始自孟子,孟子所指的仁与义是对立统一关系,这是学界共识。然而,究 竟为何孟子将仁义联属,尚缺乏论证。回到《孟子》中,仁义并列乃至联属的关系,多体现于具体的道德情 境实例。这些情境,或与儒家礼法相关,是孟子继承了仁义有别的礼法;或涉及孟子对礼法精神之普遍性的 论述.是孟子转出了仁义联属的观念.体现了孟子仁义联属观念的具体类型;或呈现孟子对儒家恕道工夫的 体知.是其仁义联属观念的实践根基与内涵。以上三个维度的层层推进,浮现出孟子身兼儒家、哲学家、实 践家的形象:孟子能从仁义有别的儒家礼法发展出仁义联属,乃在于秉承礼法精神,为儒家道德的普遍性基 础进行哲学论述:更力行儒家工夫,为道德根基奠定了实践内涵。 [关键词】《孟子》 仁义联属 不忍 不为 [中图分类号]B2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4)07—0025—08 关于孟子所倡导的“仁义”说,现有研究已经表述了仁与义的对立统一关系,Ill仁义作为抽象与具 体的道德原则,【2】乃至儒家正义是如何凸显于仁义之间的。[31陈来先生指出,孟子在许多地方将仁与其他 德目并列,究竟为何,尚未有有力的研究证明。不过,陈先生认为,这可能是与孟子讨论问题的具体情 境相关。[41确然,在孟子论及的具体情境中,仁义并列的问题常常出现,而这种并列,是何种关系,以 及出于何种原因呈现此种关系?尤其是孟子将仁义联属的立场,究竟揭橥了何种观念结构以及实践内 涵?这都需要回到《孟子》中,寻绎其理路。 一、仁义有别的儒家礼法 在回到人们熟悉的孟子将仁义联属的情境之前,不妨先看看孟子论及仁义有别的一个特殊情境。这 不仅仅是为了完整地呈现孟子仁义并列的关系类型,更是为了引出“仁一义”一体的论证是如何从儒家 礼法中转出的。仁义有别的这一情境是“父子之间不责善”,出自《孟子·离娄上》: 公孙丑日:“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日:“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 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焦循《孟子正义》点出章指:“父子至亲,相责离恩;易子而教,相成以仁,教之义也。”[51“责善”、 }生成果。 作者简介 雷静,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哲学博士(广东广州,510642)。 一25— “父子”是本章的关键词,为什么孟子提出“父子之间不责善”呢?在《离娄下》中,孟子给出了答案: “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责善属于朋友之道,而父子之道主恩。《公孙丑下》中 记录了孟子与景子论礼,其中,景子说“父子主恩”,这是景子与孟子都熟知的儒家礼法,《礼记·丧服 四制》中点明:“恩者,仁也。”“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 朋友责善的意思,在《周礼·地官·司谏》中有说明:“司谏掌纠万民之德而劝之朋友”,郑玄注解 “朋友”为“相切磋以善道也。”[63可见,责善是朋友之道,此乃周礼的礼法。责善属义,亦是诠释者的 共识。如宋代张九成说:“余读此章,乃知父子自有父子之法,师弟子自有师弟子之法。父子以恩为主, 师弟子以责善为主。易位而处,在父子则伤恩,在师弟子则伤义,此天理之自然,不可以私智乱之也。” 川宋代张杖说:“为人父者易子而教之,盖以责善之义望于师也。养恩于父子之际,而以责善望之师, 仁之笃,而义之行也。”[81明代陈琛认为:“父子之恩出于天性也,若责善而不合,则贼恩之大者。此责 善之义所以不可行于父子也。”[91明代焦兹指出:“父子是绝不得的。故养恩于父子之际,而以责善付之 师友,仁义便并行而不悖。”[10l 孟子的“父子之间不责善”的提法,父子之道属仁,朋友责善之道属义,本符合周礼的礼法,所以 朱子指出“易子而教”在孑L子处已有之,所谓“君子远其子”: 朱子日:“易子而教,考之孔子,亦然。若孔子自教其子,则鲤所未学,必有以知之,又奚问 焉?陈亢称‘君子远其子’.亦可见也。”[nl 先秦儒家文献中没有关于“易子而教”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