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慈善伦理双重道德意涵及其近代嬗变.pdfVIP

中国传统慈善伦理双重道德意涵及其近代嬗变.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慈善伦理双重道德意涵及其近代嬗变.pdf

2015年11月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v. 2015 第17卷第6期 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 Vol.17 No.6 中国传统慈善伦理双重道德意涵及其近代嬗变 胡 芮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摘 要]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伦理意义体现在对“仁”的高扬与彰显,这一论点 符合我们对中国社会德性论传统的认识,但这种只强调动机而较少关注道德实践结果的倾向却 遮蔽了传统慈善事业重“善”的事实。中国传统慈善是以“仁”的道德情感为动机,以“善”的实现 为目的的道德实践。“仁与善”共同构成了慈善伦理的双重道德哲学意涵,并在慈善事业上具体 表现为“养”与“教”。传统慈善“教养兼施”的模式可以在伦理型文化之中实现自洽,但近代以 来,传统伦理价值体系崩解后,“仁养”与“善教”发生分裂,两种慈善事业路径分别孕育出现代社 会保障制度和公益事业的萌芽。 [关键词]慈善伦理;双重意涵“;仁与善”;“教养兼施”;近代嬗变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5)06-0045-07 慈善是指对人慈爱和与人为善,富有同情心。作为一种将他者境遇与自身联系起来的心理倾向,慈 善指向的是道德实践的。中国传统慈善事业建基于对道德价值——“仁”——的体认与实践,亦即将“爱 人”的情绪外推为创造公序良俗的实践动力。慈善事业既体现了个人自由道德意志,又折射出人类社会 紧密联系的伦理精神。作为伦理型文化社会的典型代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慈善事业自然成为研究中国 伦理史的重要视域之一。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慈善事业的伦理意义体现在对“仁”的高扬与彰显,这一论 点符合我们对中国社会德性论传统的认识,但这种只强调动机而较少关注道德实践结果的倾向却遮蔽了 传统慈善事业重“善”的另一重道德意涵。故此,有必要从形上视角观照传统慈善事业,厘清其双重道德 哲学意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认识慈善事业的伦理本质。 一、慈善伦理的道德哲学意涵——仁、善 先秦诸子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体系,“仁”与“善”作为核心价值理念也孕育并形成在这一 时期。虽然“仁”长期以来是以儒家道德价值标示出现在认识领域的,但有必要指出的是,作为一种广义 的“同情共感”的心理特征,“仁”在先秦时期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在“仁者爱人”的儒家表述之外,各学 派也有着广义的“仁”的思想,这些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慈善伦理思想的源泉。 (一)慈善事业的源泉:仁 有研究表明,在氏族社会时期,中国就开始出现了财产分配“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对多余财产按 照一定原则的再分配开始孕育出某种社会福利观念的萌芽。同时,基于对祖先和自然的崇拜,开始出现 [1]31 禁杀和禁食作为图腾的动植物的思想主张 ,这种敬畏和崇拜心理开始内化为一种对他者的关爱之情, 互助互爱情感的出现间接地促进慈善思想的出现。氏族社会的这种思想萌芽,在进入文明时代后被以一 种“倒叙历史”的方式呈现为“大同之世”,《礼记·礼运》开篇便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状态:“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种理想社会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社会理想直接体现了先秦时期原始朴素的社 会福利观念和慈善伦理思想。 及至诸子时期,各家均围绕慈善议题进行论述,如儒家讲“仁爱”,墨家提倡“兼爱”,道家讲“损有余而 补不足”。虽然各思想流派的表述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但却共同分享着仁慈友爱、济世救人的理念。这 [收稿日期]2015-09-26 [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耻感哲学思想与公民道德建设研究”(KYLX_0073)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胡芮(1987—),男,四川南充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伦理史,道德哲学。 46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