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家道德規範之情理一源論--孟子不忍人之心之解讀.pdf
·8 · 《国学学刊》二○一四年第三期
儒家道德規範之情理一源論
——孟子不忍人之心之解讀
李瑞全
【摘 要】從孟子之論述見出,在我們的道德經驗中,不忍人之心所表現的同情共感或感通,實是知、情、意
原本合一的道德主體的表現,並無西方哲學家之三分的說法。孟子之說明更符合我們在一般道德經驗中的
真實感受。本文不但明確否决了以理性主義來詮釋儒家之義理,亦否决了以道德情操論、關懷倫理學、德行倫
理學或社群主義等學理來理解儒家的倫理學。因爲,這些理論都不免在西方哲學傳統之下,分割了人類心靈
或道德本心之一體性,而强爲知、情、意三分之支解,不免與道德之豐富而全面的意義有隔。
【關鍵詞】儒家 孟子 道德規範 不忍人之心
一、引言:孔子言仁之義
在西方哲學史上,希臘哲學自蘇格拉底與柏拉圖開始,即嚴格分別理(知性)、情(感性)、意(意志)三分。而
通過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之精微分析,“理”被視爲代表普遍性、客觀性、公平性;“情”是個特的、主觀的、偏好
的,自然也是非理性的;“意”則是行動的樞紐,但可受理性或情感所影響或指引,而表現爲各種理性或非理性,
客觀或主觀的目的,公平或不公平的行動。道德基本上以理性爲基礎,雖然16、17世紀有英國的道德情操主
義(sentimentalism),且有休謨之支持以情感爲道德之根源,但其後康德又回到以實踐理性爲主的理性主義的說
法。純粹理性或知性擔負知識方面的建構,實踐理性則是道德方面的立法和行動的樞紐,情感被視爲感性之
屬且常有關係厚薄遠近之偏差。因此,情感不但不能成就道德的普遍性,更常被認爲是産生不公義或不理性
的不道德行爲的禍根。雖然在20世紀出現關懷倫理學(careethics),但主流仍然是以理性爲主的康德的義務
①
論與效益論(utilitarianism)。 這一情况到21世紀纔有更大的回到休謨和以情感爲核心的道德的討論。但是,
西方倫理學仍然主張知、情、意三分,在嚴格和更深入的分析之中,保持各不相屬,倫理行爲或道德决定常只選
其一項作爲依據,與其他二種元素互相隔絶。但這種三分實只是西方哲學分解的結果,不是道德的真實和具
② ③
體情况。 我們由儒家的論述即知道道德的經驗中實同時具有情感、理性與决意的活動在其中。 以下主要以
孟子之說詳細展示,但先以孔子之說點明儒家之基本方向。
“仁”是孔子哲學的核心,而在《論語》中,此詞不但出現次數最多,顯示它是孔子所最關懷,所創發的的觀
①西方在20世紀60年代之後,雖然都反對康德義務論與效益論之以理性的道德原則(principle)來論述道德,諸如德行論(virtue-
based)、社群論(community-based)、性別論(gender-based)等,但這些理論基本上然仍是以理性爲主軸的理論,這種理性取向可包
括其他諸如羅爾斯(JohnRawls)之“建構主義”(constructionism)、權利論(right-based)等,關懷倫理學實只是一個極少數的异議分
子,並没有多大的應響力。
②猶如一個杯子的立體經驗不是由各種顔色的感覺或印象等的平面片斷所組成的。
③我在《儒家道德規範根源論》(臺北:鵝湖出版社,2013年)中曾詳盡論述西方各種倫理學都含有此一假設。至于以下所論儒家
的倫理學不作此種假定而有的倫理理論,亦請參見該書論孔、孟、荀和當代新儒家之論述。在此不能備述。
儒家道德規範之情理一源論——孟子不忍人之心之解讀 ·9 ·
念,也是意義最豐富的概念。如果從不太同情的角度來說,孔子及儒者這種一詞多義的用法也可以說是含混
不清,且常夾雜了主觀的或形上學的論述在內。但我們先分析孔子如何說明“仁”的意義,以引論儒家的基本
義理型態。《論語》中最完整表現孔子的倫理取向的是以下一段對話: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爲禮,禮必壞,三年不爲樂,樂必崩;舊穀既没,新穀
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