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项羽究竟是不是弃军而逃
项羽究竟是不是弃军而逃在《高祖本纪》里,司马迁也隐晦提到了项羽之逃是楚军最终失败的原因而非结果,“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霸王别姬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千百年来很少有人对其进行深入分析。《霸王别姬: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虚假报道》一文(以下简称《霸王别姬》)发表后,引来一些评论,其中郑志强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19日发表的《项羽并非“弃军而逃”的“懦夫”——兼与张剑锋商榷》(以下简称《商榷》),认为《霸王别姬》的论点与论据不当。通过对《商榷》的认真研读,笔者认为其中有许多不妥之处。
《商榷》中说《霸王别姬》的观点是“惊天动地的论断”。这实不敢当。笔者之外也有人提出过相近论点。如军事科学院组织编写的《中国军事通史》就指出“(项羽)丢下楚军残部,仅率800骑兵,连夜突围而逃……其余汉军围歼楚军残部”。这实际上说明项羽是弃军而逃,只是未作进一步分析。
项羽是弃军而逃吗
项羽逃了是没有疑义的,关键在于项羽逃的时候,垓下大营里还有没有相当数量的楚军。虽然《史记》中回避了对此的正面描述,但从相关史料分析,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从整场战役的描述来看,项羽退守垓下前,只是“大败”,既没有楚军被围歼、也没有重要将领被擒斩的记载,而楚军还能在垓下设防固守——“壁垓下”。根据冷兵器战争的规律,楚军此刻不可能伤亡殆尽。其次,若被困垓下时楚军已所剩无几,那么正如《霸王别姬》中指出的“汉军也不用唱什么楚歌了,直接大军一拥而上灭了项羽即可”,而不是“围之数重”。再次,汉军发现项羽突围后,只派“灌婴以五千骑追之”。擒斩项羽无疑是刘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他却只派了如此少的部队去追,不能不说是冒了风险的。刘邦在坐拥数十万大军的情况下,为什么甘冒如此风险?惟一符合逻辑的解释就是《霸王别姬》中说的“垓下大营中还有大量楚军”。可能刘邦认为消灭这支楚军才是当时最重要的任务,也可能他还不确定项羽是否已逃走。但不论是哪种情况,垓下大营都不可能是空的或只有少量残兵。
在《高祖本纪》里,司马迁也隐晦提到了项羽之逃是楚军最终失败的原因而非结果,“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垓下楚军命运如何
《商榷》中大量篇幅在讨论垓下楚军的命运,试图论证他们大多投降了。从整体来看,项羽逃走当夜,不会有太多楚军突围。到第二天刘邦决策以5000骑追项羽时,垓下还有相当数量没有投降的楚军。项羽逃走后,“平明,汉军乃觉之”。这只有在少数人员突围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若像《商榷》所述,楚军在项羽逃走后一波又一波数以万计的往外跑,“围之数重”的汉军怎么可能不知道?
从具体事例来看,《商榷》的论述也漏洞颇多。
“还有一部分垓下楚军当由楚内奸项伯、丁公所率,稀里糊涂投降了汉军,这部分楚军当不在少数”,《商榷》的论据是“项伯以破羽缠尝有功,封射阳侯”,以及丁公找刘邦去邀赏。这一逻辑关系使人费解。其实《史记》对其“功劳”已有明确记载,在《商榷》引用的《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就说到“汉王与项羽有纳于鸿门,项伯缠解难”,可见项伯封侯是因为在鸿门宴救了刘邦。而据《季布栾布列传》,丁公当年在彭城之战中曾饶了刘邦一命,所以才找刘邦去请赏。
再看《商榷》中“另两部分在随名将钟离眜、季布从其他方向突围中或死或降”,其论据是“汾阳侯靳强条载:击项羽,以中尉破钟离眜,功侯。”以及“根据《史记》对季布、钟离眜的记载看,他们两人是成功突围出去的”。这也缺乏逻辑关系,靳强完全可能是在其他的时间、地点击破钟离眜。而从《史记》来看,充其量只能推论出钟离眜和季布未在垓下之战中被擒斩。
《商榷》中认为“投降了灌婴军”的“由左右司马率领的万二千人”是垓下楚军的一部分,他们“沿项王的路线从西南角空隙突围南出”。而从前述论证来看,这种可能性非常小,也毫无依据。从《樊郦滕灌列传》来看这段描述与后面的下东城、历阳联系更紧密,可能是东城、历阳的守军。又据《项羽本纪》,在垓下战前“大司马周殷叛楚”。这左右司马也可能是周殷属下,但未随其叛楚,而是坚持到垓下之战后才投降。
《商榷》还认为《高祖本纪》中的“斩首八万”不是垓下楚军,理由是灌婴的5000骑在垓下一战中就斩首八万未免有点太多。这是个误读。《史记》中“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和“遂略定楚地”并不是说后面两项都是灌婴和他的骑兵所为。否则其他汉将也太过无能了。垓下之战后,“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而鲁后来也投降了,没有发生大战怎么斩首八万?垓下决战时项羽全部主力也只有十万,若别处还有这样忠诚的死士,为什么不让他们参战?按《商榷》描述,项羽亲率的主力纷纷投降,他根本瞧不上的“杂牌军”却在其死后还奋战到底,岂不荒谬?
《史记》是否完全客观
关于司马迁为何歪曲史实,《霸王别姬》认为其有“受到汉武帝冤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