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中虚拟名字及文学效应.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先秦诸子散文中虚拟名字及文学效应

先秦诸子散文中虚拟名字及文学效应摘 要:名字本是指示符号,先秦诸子从现实生活中的命名原则出发,在作品中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虚拟名字来叙事、说理,显示了时代的共性,同时在命名原则与呈现方式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色,进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学效应,对后代以名字展现人物性格、命运等有着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战国诸子;虚拟名字;形态;效应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3―0166―03 名字最初只是指示符号,与所指代的人之间本来没有本质的关联。《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原先人们是没有名字的,到了晚上,天黑难以辨认的时候,为了能更好地交流,有人便以代号来指称不同的人。但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对名字的重视,使得名字成为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先秦时期属于文学发展的初期,虚拟名字的文学实践刚刚起步。经过诸子的多样调遣,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多种命名模式。 (一)以直观外相命名 名字作为符号,指称性是其重要功能。为了能让指称确当,名与实的贴合是最为直接也是最好的选择。先秦诸子散文较为常用的方法便是以形貌及行为方式来指称人物。 《庄子》的虚拟人名有此类命定方式,人物的名字就是人物形貌特征的概括。如《德充符》记载: ??支离无?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肩肩。瓮盎大?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肩肩。 ??支离无?与瓮盎大?都是身体严重残疾的畸形人物,《庄子》主要是根据他们身体的残疾状况给出相对应的名字。??支离无?有三个主要特点:??是指脚蜷曲,脚尖点地而行。成玄英疏:“?,曲也。谓挛曲企踵而行。”①支离,指的是身体屈曲驼背。?同唇,因为他的脖子太粗、身体严重驼,所以嘴唇就被挡住了。瓮盎大?的身体特点相对简单,脖子上长着像大瓮一样的瘤子,所以看上去他的脖子也是非常粗大的。《庄子》借用丰富的想象,将残疾丑陋特征叠加在他们身上,塑造出“穷人间极陋”的畸形形象。 人物的第一次出场,除了本身的形貌之外,所处的场景更容易让人难忘,于是,形貌特征与场景结合起来增加了以直观外相命名的深刻性。《论语身世遭遇无从知晓,所以长沮、桀溺、荷?丈人的虚拟名字成为较好的选择,既能起到指称的目的,又富于形象性。长、桀指的是体貌特征,皆是身材高大之人;桀,高大之义;身材高大的两人脚陷在水里,并行耕作。依据两位隐士的体貌特征以及行为方式给予了他们长沮、桀溺的代称。荷?丈人则是因为其出现时“以杖荷?长”而得名。 另外,《微子》中还出现了一位为孔子担忧的隐士,此人在《论语》中称为“接舆”。孔子以车舆作为代步工具,楚狂为了传达自己心意便要接近孔子的车御。这可与后面的记载相互印证:“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可见当时的情景就是:孔子坐在车上,楚狂接近车舆要与孔子说话。根据当时的场景,“接舆”这一名字就诞生了。 《论语》仅仅出现了“接舆”这一名字,但其身世并无从介绍。晋皇甫谧的《高士传“接舆”的身世有如下记载: 陆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性,躬耕以为食。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孔子下车。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根据这一记载,接舆是楚人陆通的字,并非虚拟。那么,我们前面对于“接舆”的解释是否错了呢?《高士传》是皇甫谧对前代隐士资料的收集汇编,他这里面所说的接舆形象已经是经过众多加工之后的样貌形态。皇甫谧的依据来源,史无他据,但是通过文学形象的“层累”造就史,可知接舆的身世介绍出自皇甫谧的虚构与改造。接舆这个名字在《论语》中首现,其后《庄子》亦有记载: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同是接舆,在不同作品中的思想基调是不同的。《论语》中劝说孔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到了《庄子》,则是“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未来也成为了不可追求的。《庄子》写作“寓言十九”,多次化用孔子及弟子的故事来表明观点,因此,《庄子》中的接舆应该是在《论语》基础上的改造。在文学传播的过程中,真实与虚构慢慢接近,累积添加的枝蔓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在文学接受中沉淀下来。《庄子》的化用,已开其端倪,强化了的“接舆”与孔子的两端对立,使得“接舆”这一人物更加丰满。后来皇甫谧将《韩诗外传》卷三所载“躬耕以为食”的故事及《论语》中的叙述性话语糅合起来,并坐实到“陆通”身上,这是文学传播的必然结果。因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