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福先-《于无声处》当下意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宗福先-《于无声处》当下意义

宗福先:《于无声处》当下意义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年前曾轰动全国的话剧《于无声处》又将重新被搬上舞台,2008年6月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11、12月还将全国巡演及赴大学演出。这个消息不禁让许多人为之一振。不论是经历过文革想重温记忆的老一辈,还是生活富足想认识历史的新一代,都对新的《于无声处》有着不同程度的期待。于是,我拨通了《于无声处》编剧宗福先的电话。然而一听我是记者以及“于无声处”这个词,杂事在身的宗福先就开始婉言推辞。三十年里,宗福先一直是很多媒体关注的焦点,仅在今年过去的五个月里,我的20多位同行已经通过各种方式采访过他。这也意味着关于三十年前《于无声处》的往事已经在宗福先的口中重复了几百遍。“好汉不提当年勇”就算听者不烦,说者也累了。如果我再坚持,似乎有为难人之嫌,眼看采访遇阻,有备而来的我使出了“杀手锏”:“查过很多资料,发现关于您的采访文章基本都是三十年前《于无声处》的回忆,但是这次我们想重点了解的是即将上演的新的《于无声处》。”宗福先答应了,据他说我是采访新的《于无声处》的第一家媒体。 三十年前,《于无声处》不可复制的奇迹 《于无声处》,“新时期话剧发轫之作”,将当代文学从“文革”长达10年的文艺禁锢中解放出来,使濒临绝迹的话剧再度振兴。更为重要的是,《于无声处》在中国最重要的转折时期,成为了政治利器,成为了全民压抑多年的情感宣泄口,成为了特定时代永久的记忆。三十年来,只要一提及那个年代,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于无声处》以及它的创作者宗福先。虽然拥有那么多的荣耀,但是宗福先一直很清醒:“中国1978年的思想解放运动走到那一步,一定有某个事件发生,正好《于无声处》这个时候出来。绝对不是这部戏有多了不起,如果没有它,也一定有别的戏别的小说别的电影别的事件来担任这个角色。”在宗福先的心中有两个《于无声处》,一个属于戏剧舞台的,他与工人文化宫的业余演员们一起创作出来的话剧《于无声处》,另一个属于政治舞台上的,属于那个动荡年代人民的“于无声处”。 在最近的一次工人文化宫演员回顾三十年的聚会上,宗福先跟老朋友们说了这么句心里话:“实在不好意思,一个戏可以吃三十年,太过分了。”当时在场的一位演员马上说:“宗福先,你这句话说得不对。如果事情不是像当年发展的那样,那么这个后果,你也得承担三十年。”这,是一句大实话。 三十多年前的文革中,人人自危,虽然人们心里对四人帮有反感,可是敢怒不敢言。《于无声处》的取名就点出了当时压抑的氛围。1976年4月6日,天安门事件爆发的第二天,一位从北京赶来的朋友向宗福先描述了天安门广场上百万人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的场面。宗福先一下子就兴奋了,他立刻找到一种归属感,“原来不光我一个人这么想,那么多人跟我想得一样。”然而第二天4月7号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宣布天安门事件为反革命事件,这无疑给了宗福先当头一棒。1976年10月,宗福先陪哥哥和母亲去了黄山。六天后,在归来的途中及到上海后,他看到了打倒张春桥、江青,揭露四人帮的大字报。那个时刻宗福先深切地感受到:“人民不会永远沉默。” “1976年那个闷热的夏天,一个反四人帮的英雄,从北京来到上海”,剧本开始在宗福先脑中酝酿。1978年的春天,宗福先花了三个星期写完了《于无声处》。1978年9月23日这部由群众演员排演的戏在工人文化宫正式上演,全场轰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央高层领导调此剧进京演出,之后《于无声处》便在全国广泛传播,据说有2700多个剧团同时排演了该剧,数千万人通过报纸、电视和剧场,阅读和观看了这个剧本。 在文革过后的阴霾中,《于无声处》似一声惊雷乍响,替人民群众喊出了埋藏很久的正义呼声,而宗福先成为最早表达的那个人。虽然在后来的三十年里,宗福先一直在说“这是偶然的。许多偶然叠在一块,促成了这么一件事情。”但是,在那动乱的年代里,在天安门事件还没有平反的情况下,稍有差池,《于无声处》就可能被“扼杀”,而宗福先也可能面临数不尽的噩梦。试想,一个人没有胆魄,没有对正义的执著追求,是绝不敢冒这么大风险的。 三十年后,《于无声处》还值得演吗? “《于无声处》三十年后又能与观众见面,很高兴吧!”我问宗福先。但是他的回答却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其实当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跟我商量重排时,我是犹豫的。老实说,心里一直在担心,现在它还值得演吗?演了以后会怎么样呢?《于无声处》是在特定环境下出来的特定的戏。当时为什么会红成那样,因为太适合那个时代了,反过来说它就不可能适合所有时代,所以当时的长处可能就变成现在的短处。三十年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当时生活的痕迹已经完全被时间磨光,《于无声处》也完全可能变得陌生。老观众重新看这个戏,还会像当年那么激动吗?年轻的观众,他们能够理解吗?这些对我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