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验材料与方法制备污泥粉末吸附剂
小组成员: 刘灵婕( 2015214085) 杨舒珺(2015214046) 宫浩斐(2015214081) 武静明(2015214043) 李 壮(2015214114) 田 壮(2015214130) 沉淀池排泥水 反冲洗装置的冲洗废水 土壤颗粒 金属氢氧化物 腐殖质 藻类细菌 (无机成分为主 有机成分较少) 回收铁盐铝盐 混凝剂 吸附剂 建筑材料 1.1净水厂污泥现状及资源化研究 废水 废气 废渣 1.2重金属铬污染研究及治理思路 我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GB8978-1996)中的第一类污染物 Cr(Ⅵ)的最高排放浓度为 总铬的排放浓度为 常见处理方法: 离子交换法 膜分离法 钡盐法 还原中和法 生物法 0.5mg/L 1.5mg/L 吸附法 1.2重金属铬污染研究 二苯炭酰二肼分光光度法(GB7467-87) (1)配制溶液试剂: 1+1硫酸 1+1磷酸 显色剂: 1g二苯碳酰二肼粉末 +50 mL 丙酮溶液 4℃100mL容量瓶 (2)水样测定 1mL待测水样 50mL比色管 0.5mL1+1硫酸和磷酸 2mL显色剂 静置十分钟,在波长540nm下测 定容 定容 1.2重金属铬污染研究——六价铬测定方法 (3)标准曲线绘制 1.2重金属铬污染研究——六价铬测定方法 研究对象:净水厂污泥 污泥粉末吸附剂 研究其对水中重金属Cr(Ⅵ)的去除特性及机理 1.3选题意义及技术方案 净水污泥 自然干燥 粉碎 105℃恒温烘干 过100目筛 粒径0.1-0.15mm的粉末 取50g污泥粉末 马弗炉3h 200℃ 300℃ 400℃ 500℃ 600℃ 800℃ 冷却保存 酸化处理 冲洗干燥 2.实验材料与方法 2.1制备污泥粉末吸附剂 吸附过程 ①吸附剂粉末外部扩散 阶段 ②③④吸附剂粉末孔隙扩散阶段 ⑤吸附点位发生吸附反应阶段 2.2吸附与解析动力学 2.3吸附基础理论研究概述 2.3.1吸附动力学研究 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 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 颗粒内扩散模型 2.3.2 等温吸附线研究 Langmuir 等温吸附模型 Langmuir 吸附等温线方程可表示为: 该方程能较好地表述单分子层、低中压力范围的吸附等温线 Freundlich 等温吸附模型 Freundlich 等温线方程式可表示为: 该方程适用于中压范围内的实验拟合 Temkin 等温吸附模型 Tempkin 等温线方程式可表示为: 假设:1.由于吸附质之间的作用使得分子间吸附热逐渐减小; 2.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能是均匀的。 3.1污泥粉末对六价铬的吸附模型研究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当 t=0时 q=0,积分得 未改性污泥粉末R2=0.9237 改性污泥粉末R2=0.8841 以反应时间 t 为横坐标,为纵坐标,作图得一直线,计算出准一级动力学模型的相关参数和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当 t=0时 q=0,积分得 未改性污泥粉末R2=0.9903 改性污泥粉末R2=0.0.9925 以反应时间t为横坐标,为纵坐标,作图得一直线,计算出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的相关参数和 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 结果表明:吸附过程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数据拟合,这 个结论与一些学者利用其他吸附剂去除所得的结论一致。 颗粒内扩散模型拟合 颗粒内扩散模型 迅速上升阶段是由于膜扩散 缓慢上升阶段是由于颗粒内 扩散参与 最终平衡阶段是因为溶液中 过低的吸附质浓度导致颗粒内扩散速率减缓造成的 以 为横坐标, 为纵坐标,作图。如果图形非线性而是由几条拟合直线组成,说明吸附过程是分步骤进行的 颗粒内扩散模型拟合结果 颗粒内扩散是吸附过程的限速步骤,但不是唯一的速率控制步骤。 3.2吸附等温线 Langmuir 等温吸附模型 线性化 以对作图可获得一条直线,直线的截距为,斜率为从而可计算出理论值和值 不同温度下 Langmuir 吸附等温方程的线性拟合 未改性污泥粉末 改性后污泥粉末 Freundlich 等温吸附模型 线性化 以 对 作图可获得一条直线,直线的截距为 ,斜率为 ,从而可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试验一园林植物病害主要症状类型观察.DOC
- 识字8(使用的).PPT
- 试验一用立式光学比较仪测量轴径.DOC
- 试验一:果蝇性状观察与雌雄鉴别.DOC
- 试验七干燥试验.DOC
- 试验三无线射频技术.PPT
- 试验5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试验.PPT
- 试验七红外线水分测定法.PPT
- 试验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悬浮聚合).PPT
- 试验一自动滑动门模型组装试验.DOC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