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议论文如何使语言出彩
议论文重在分析,析出论点的深层内涵,析得论据的丰富意义,以理服人。但是,包括考场即时而作的文章在内,光有论点的新颖深刻,内容的深厚广博,离开语言这“华丽外衣”的包装衬托,也很难俘获阅卷者的“芳心”。
纵观每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不难发现其共同点:语言出彩。灵气、隽美、有内蕴的文字,宛如甘甜的清泉,饮之如饴;又像空谷中啼鸣的黄鹂,听之如籁;也仿佛是旷野上绽放的兰花,闻之如醉。总之,优美的语言能让读者在视觉冲击及审美情感上得到极大满足。当两篇立意、谋篇、析理等无甚差别的议论文较量时,语言“靓丽”者取胜。接下来,我们就谈谈议论文语言出彩的基本方法。
一、炼词摹句,真实发力
我们当中的不少同学在作文时,缺少“推敲”意识。在遣词造句上,没有考虑词语有冷暖、轻重、褒贬等区别,也没有注意到句式的调整变化,语言自然干瘪乏味。对此,要做到:
1.精选词语。在词语的选择上,尽可能多用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拟声词,使事例描述或评议的内容增强画面感,使表现对象栩栩如生,纤毫毕现。如鲁迅《拿来主义》中:“……欣欣然地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欣欣”“蹩”“吸”等词的妙用,无情地揭露出“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无脊梁的媚相,真令人大叫快哉!
2.活用句式。写作时,可根据内容、感情不同,灵活交错使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反复句、疑问句、感叹句等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美化语言。请看北京高考满分作文《我自静默赏绳墨》中的开头:
凤凰择木,非梧桐不栖;夕阳余晖,非西天不息;落英缤纷,非黄泉不止。世易时移,然老规矩不移。不知经历过多少个春秋,又不知体验过多少风吹雨打,老规矩从繁盛到衰败,又若凤凰般涅??重生。终究,老规矩就如古老的歌谣一样渐入人心,抽不掉,拔不得。于静默中赏遍这老北京古老的“绳墨”,于这纷繁芜杂的尘世间寂静,欢喜。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娴熟地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且以优美的意象入句,文采飞扬。
二、引经据典,增辉添色
诗词曲赋、名言警句、俗言俚语等,均是经过千锤百炼得到世人认同的真知灼见。若能在作文中,妙用这些,肯定可以激活语言, 彰显底蕴, 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这无疑是作文“出彩”与“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如高考优秀作文《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中有一段文字:
我用想象触摸你诗的轮廓,我手心的雪花含苞欲放,我梦想的枝头缀满星光。没有比枫桥更波澜的心情,摇荡清秋的月亮;没有比李白更易醉的豪肠,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商隐的秋池浇开紫丁香的惆怅,渭城的朝雨沾湿王维的衣裳。在一个民族精神疆域里呈现出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宏广。唐朝啊,你的美丽竟是这么多生命的拓荒,怎能不令人陶醉,怎能使人遗忘?
上述文段,古典诗句信手拈来,且巧妙地将诗人的名句化为自己的语言,营造优美的诗歌意境,使作文大放异彩。但所引用或化用的?词曲赋、名言警句等,必须能保证与文章内容思想及内涵一致。
三、巧用修辞,意趣横生
议论的目的是表明一种观点,讲清一种道理,而有些观点与道理,本身很抽象、深奥。此时,不借助如比喻、排比、比拟、夸张等手法,就无法更准确、更清楚地陈述论点。而巧用修辞,能充分显现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如荀况《劝学》的第三段:“吾尝终日而思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文章为说明“假物”的重要,迭用短句,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之博喻、排比句法,既形象说明借助于学习,可有很大进步,充分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又使文章文气浩荡,有排山倒海之势。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喻体说理,把抽象的事理阐述得透辟而鲜明,使人在津津有味的作品中,深受启发。
其实,只要我们在说理的同时借助文学手法,或描写,或叙述,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引起读者共鸣甚至叫绝,文章就会熠熠生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