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篇数和分属.ppt

  1. 1、本文档共9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庄子》篇数和分属

通论四:《庄子》的篇数与分属;《史记》称庄子“著书十余万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而现存《庄子》却只有三十三篇,其字数,宋代时有学者统计,不足七万字(宋陈景元《南华真经章句音义序》称,《庄子》三十三篇,六万五千九百二十字。)司马迁认为《庄子》中最有代表性的篇章是《渔父》、《盗跖》,苏轼却认为《庄子》中最可疑的就是《渔夫》、《盗跖》(《东坡文集》卷三十二《庄子祠堂记》)那么,一部《庄子》到底有多少字,多少篇,哪些真,哪些伪,原貌如何,在流传过程中有哪些版本,经过了怎样的变迁呢? ;一、《庄子》的古本、今本;1.从古本到今本的演变;《庄子》五十二篇本在汉代可能是通行本,高诱注《吕氏春秋·必己》“庄子行于山中”说:“庄子名周,宋之蒙人,轻天下,细万物,其术尚虚无,著书五十二篇,名之曰《庄子》。”唐代陆德明说:“《汉书·艺文志》‘《庄子》五十二篇’,即司马彪、孟氏所注是也。”(《经典释文·序录》)五十二篇古本《庄子》的篇目构成,陆德明说是“内篇七,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经典释文·序录》) ;从《经典释文·序录》中可以看出,魏晋时代,《庄子》一书除了孟氏、司马彪注解的五十二篇本外(孟氏注已佚),还有崔譔和向秀注解的二十七篇本以及李颐集解的三十篇本。 ;《经典释文·序录》记录:“崔譔注二十七篇(内篇七,外篇二十),向秀注二十六篇(一作二十七篇,一作二十八篇,亦无杂篇)。”由其篇目的构成(内、外篇)和数目(二十七篇)的相同,可以推断崔、向所注可能是同一个本子。但其所出注的篇目可能不尽相同。由此推断,崔、向《庄子》二十七篇本,可能是五十二篇古本的重要篇目的选注本; ;魏晋时代,在玄风披靡的情况下,注解、诠释《庄子》的人恐怕是不少的,《晋书·郭象传》称“先是注《庄子》者数十家”,如李颐的《集解》。他的《集解》本是三十篇(一作三十五篇),可能是和崔、向不同的另外一种在五十二篇本基础上的选注本。 ;因为这五十二篇的古本,“言多诡诞,或似《山海经》,或类占梦书,故注者以意去取”(《经典释文·序录》)故魏晋时代,在五十二篇古本《庄子》的基础上,除了有孟氏、司马彪的全注本和崔譔、向秀、李颐的选注本外,出现了郭象的三十三篇修订本。 ;今本三十三篇《庄子》是郭象在古本《庄子》五十二篇中,删裁去十分之三而成。郭象为这三十三篇作的注(唯《说剑》篇郭象未出注),思想精深独特,为历代所推崇;郭注本,唐以后也就随之流传下来,逐渐成为定本,正如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所说:“惟子玄所注,特会庄生之旨,故为世所贵……今以郭为主。”;夫学者尚以成性易知为德,不以政(攻)异端为贵也。然庄子闳才命世,诚多英文伟词,正言若反,故一曲之士不能畅其弘旨,而妄窜奇说,若《阏亦(奕)》,《意循(脩)之首,《尾(危)言》,《游易(凫)》、《子胥》之篇,凡诸巧杂,若此之数,十分有三,或牵之令近,或迂之令诞,或似《山海经》,或似[占]梦书,或出《淮南》,或辩形名,而参之高韵,龙蛇并御,且辞气鄙背,意无深澳,而徒难知,以因(困)后蒙,令沈滞失乎(平)流,岂所求庄子之意哉?故皆略而不存。令(今)唯哉(裁)取其长,达致全乎大体者焉为三十三篇者。太史公曰:“庄子者,名周,守(宋)蒙县人也。曾为漆园史(吏),与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者也。” ;二、《庄子》内、外、杂篇之 分;今本《庄子》和古本《庄子》的司马彪注本,都有内、外、杂篇之分。章学诚说:“凡称子书,多非自著”(《文史通义·公言》),所以这种划分肯定是后代学者编纂《庄子》时作出的。那么,这种划分是何时、何人所为?有何标准? ;1.内、外篇的划分和内篇篇名拟定之考辨 ;学者一般皆认为《庄子》内、外、杂篇之划分为郭象所为。其实,《庄子》篇目的内、外、杂之分是在郭氏之前;而且在内、外、杂篇之分以前,先有内、外篇之分。《庄子》的内、外篇之分,汉代已经存在。 ;一个重要的证据是崔譔在注解《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一句时说:“《齐物》七章,此连上章,而班固说在外篇。”(见《经典释文·庄子音义》)班固是汉代《庄子》注家之一,《经典释文》中残留了他的《齐物论》三条注文,《北堂书钞》一百五十八、《艺文类聚》九十七录载了他的《难庄论》残文,都是可以为证的。 ;既然至少在班固时《庄子》内、外篇之分已为学者所熟知了。那么,这种内、外篇的划分及内篇篇名之拟定又是班固之前谁人所为? ;第一个具有这种可能性的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学者门客。张恒寿对此有所论证,他所提出的论据有三点:第一,淮南王刘安对代的学者和他本人的著述《淮南子》都有区分内、外篇和另拟题目的体例;第二,内容题目的神秘色彩和刘安著书时代相合;第三,内篇题目暗示的政治目的和刘安及其门客的政治野心相符(见张恒寿《庄子新探》) ;但是,这个推断有它的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