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短跑“屈蹬式”后蹬技术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短跑“屈蹬式”后蹬技术探讨

对短跑“屈蹬式”后蹬技术的探讨 在短跑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阶段,后蹬力量是提高跑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如果能较好地掌握先进的后蹬技术,对提高运动员的短跑成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短跑“屈蹬式”后蹬技术的介绍和简要分析,说明了“屈蹬式”后蹬技术能提高运动员的短跑成绩,同时也是今后短跑项目教学和训练时应当普及的一项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塑胶跑道的问世和普及,训练方法的创新及运动员身体素质等因素的改变,短跑的后蹬技术发生了相应变化,与传统的“后蹬型”技术相比,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均采用“屈蹬式”后蹬技术。所谓“屈蹬式”技术是指在跑的后蹬阶段,支撑腿下肢三关节,特别是膝关节不充分伸直(膝角约155°)的后蹬技术,这种技术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到现在,该技术已日趋完善,并为世界各国众多优秀短跑选手所采用(如刘易斯、贝利等)。国内外田径研究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屈蹬式”技术比传统的“后蹬型”技术更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合理性,主要表现在: 一“屈蹬式”技术后蹬动作幅度小,后蹬时间短,大腿前摆快,有利于提高步频。 现代短跑技术正朝着加快摆蹬动作速度,缩短支撑与腾空时间,提高步频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传统的后蹬理论强调后蹬力量对跑速的影响,在技术上要求后蹬时支撑腿胯、膝、踝三关节充分伸展,通过加长蹬地工作距离,延长作用力时间达到增大后蹬力量提高跑速之目的。这种传统的“蹬直式”技术已不适应现代短跑技术发展的需要。由于受传统理论的影响,我国短跑选手在技术上大都采用“蹬直式”技术,后蹬结束时膝角较大,导致支撑时间过长,步频减慢。而现代“屈蹬式”技术强调步频对跑速的影响,在后蹬时不过分要求后蹬结束时膝关节伸直,膝角一般在150°~155°左右,这样虽然后蹬力量相对小了,但却大大增加了后蹬动作速度,缩短了支撑后蹬时间,相应地腾空时间也就缩短,两腿摆蹬动作易于协调一致,有利于提高步频。如采用 “屈蹬式”技术的美国运动员B与采用“蹬直式”技术的我国运动员A相比较(见表1),支撑后蹬时间,美国运动员为0.061秒,占整个支撑时间的64.0%,我国运动员为0.062秒,占整个支撑时间的70.5%;支撑与腾空时间之比,美国运动员为1:1.2,我国运动员为1:1.46;美国运动员步频为4.8步/秒,我国运动员为4.64步/秒。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现代“屈蹬式”短跑技术比“蹬直式”技术更能有效地提高步频。 表1 中、美短跑运动员技术比较表(一) 占整个支撑 (屈蹬)时间 支撑后蹬 时间 腾空时间 占一步时间 支撑与腾空 时间之比 步频 步/秒 A B 70.5% 64.0% 0.062″ 0.061″ 0.128″ 0.112″ 59.3% 54.2% 1:1.46 1:1.2 4.64 4.8 二“屈蹬式”技术小腿前倾大,与地面夹角小,后蹬角小,增大后蹬时的水平分力,重心起伏小,有利于增大步幅,提高短跑的实效性。 短跑技术的实效性,主要表现在跑动时路线的直线性和向前性上。由于人体结构的特点,在后支撑阶段,(人体的运动实质是以前足掌为支撑点,以小腿为杠杆的转轴,体重通过小腿骨加于踝关节处。人体此时所受的支撑反作用力是由重力、惯性力和肌肉收缩力合成的,为腓肠肌近固定收缩时,由于踝关节固定转动轴的作用使跟部在受到沿小腿方向拉力的同时,支点还受到一个与之方向相反的后推力,这个后推力的反作用力又是支撑反作用力的一部分,所以,)如果能使小腿与地面的夹角减小,则支撑反作用力与地面的夹角也将随之减小。从跑的技术动作分析,在后蹬阶段,阻止膝关节过分后伸,即可使小腿与地面保持较小的夹角。而传统的“蹬直式”技术过分强调后蹬时膝关节的充分伸展,蹬地角大,小腿前倾小,与地面夹角大,不利于提高跑的直线性和向前性。虽说跳动中人体水平分力的大小,是由后蹬力量和后蹬角度来决定的,但在后蹬力量一定时,决定因素就取决于后蹬角度的大小,如甲乙两个运动员,后蹬力量F均为100kg,甲的后蹬角为47°,乙的后蹬角为55°,则有: 甲:Fx=Fcos47°=68.2kg Fy=Fsin47°=73.1kg 乙:Fx=Fcos55°=57.4kg Fy=Fsin55°=81.9kg 两者相比较,乙的Fx只有甲的84.2%,而Fy却是甲的112%。显然,甲跑动时的向前性要比乙好。 从表2可看出,采用“蹬直式”技术的我国运动员A,其后蹬角和小腿前倾角均比采用“屈蹬式”技术的美国运动员B大,这说明“屈蹬式”技术较“蹬直式”技术优越,在后蹬时不要求支撑腿过早用力蹬伸,而是等重心移过支撑点较远后才进行后蹬,这样小腿前倾大,后蹬角小,跑动时身体重心上下起伏小,增大了向前的水平分力而减少了人体向上的垂直分力,提高了人体水平位移速度,利于跑速的提高。 表2 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