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廖承志对我国广播事业贡献
廖承志对我国广播事业贡献作为著名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廖承志为大家所熟知。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他还是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对人民广播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开创和领导战时广播事业
廖承志早年参加的是中国国民党。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愤然脱离国民党组织,自愿参加共产党组织的社会活动,并于1928年8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2月,廖承志因反对张国焘的“左”倾路线而被张关押并开除党籍,戴着手铐参加了长征。1935年冬,经过长征到达陕北瓦窑堡的红中社(新华社前身,全名“红色中华通讯社”)恢复播发新闻。为扩大消息来源,红中社设专门报务员负责抄收英文、日文、法文、德文等电讯广播,急需外文翻译人才,这给正被关押的廖承志带来转机。他因精通多国语言被选中进入红中社负责新闻台外国电讯的翻译工作,从而较早接触了党的外文电讯事业。1936年冬,经周恩来营救出狱后,廖承志正式调入红中社。1937年1月,红中社改名为新华社。新华社的翻译和编辑业务一度由廖承志独自承担,随着每天抄收的外国电讯广播稿日益增多,廖承志的翻译工作也越来越繁重。这段不平凡的经历,也为廖承志日后领导新华社广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6年7月,廖承志被任命为新华社社长。此时,他还在南京中共代表团工作,两个月后才从南京回到延安正式上任,开始主持和领导包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内的新华社事务,统一管理从组稿、编稿到机务、播音的口头广播工作。9月,新华社初次开办英语口语广播。为提高英语口语广播质量,廖承志经常亲自审阅稿件,还请来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和李敦白两位国际友人帮忙。当时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还开办了一档“名人演讲”节目,常邀请一些国内知名人士到电台发表演讲,李敷仁、艾思奇、林伯渠、李鼎铭、马海德、刘善本等都先后在延安台发表过反对内战、和平建国的讲话,廖承志也于10月15日发表《全世界各地侨胞团结起来,反对蒋介石独裁卖国》的演讲,从自己的家史讲起,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以及海外华侨团结一致,打倒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势力,将美帝国主义赶出中国,早日恢复祖国统一。“名人演讲”节目的举办,使关心祖国前途与命运的海外侨胞进一步了解到国家的时局和政策,并加入到解放全中国的事业中来。
1946年11月,周恩来主持召开新华社战备会议,讨论战争时期如何保证新华社文字广播和口头广播不中断的问题,决定立即在瓦窑堡建立第一战备电台,同时,由中央指示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三个解放区,为新华总社和广播电台选择适当地点,建立第二线战备电台,廖承志将此决定称为“狡兔三窟”。次年初,周恩来再次召集新华社战备工作会议,要求在不中断广播的前提下,增强对外广播发射功率,争取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延安台的声音。1947年3月,国民党军调整战略方针,将全面进攻转变为重点进攻,集中攻击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14日晚,延安台中午节目完毕后随新华社撤离延安,秘密转移到陕北子长县的好坪沟继续播音。21日,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4月1日,党中央临时抽调一批新闻骨干在河北涉县的西戌村组建新华社临时总社,接替新华社文字广播和口语广播的全部工作。廖承志则率领大部分新华社同志渡过黄河,途经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解放区,历时三个多月,行程1000多公里,于7月上旬到达涉县与早期到达人员会师,新华社临时总社的使命完成。在涉县期间,新华社临时总社对莫斯科文字广播(每日7时至9时)、对美国旧金山文字广播(每日21时半至23时半)、对解放区中文广播(每日10时至14时)和口语广播(每日18时至20时)等均已迅速恢复到延安时期的规模,党的声音随着无线电波传向四面八方。而上述电台的成功转移和广播节目的不中断,显然与廖承志的精心部署安排分不开。
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广播宣传的任务更重了。9月5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二周年告听众》的广播讲话,讲话中说:“根据国内外听众、朋友的意见,增加英语新闻。”9月11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再次开办英语广播节目,节目的开始曲是意大利歌剧《阿依达》中的《凯旋进行曲》,每天利用20分钟向国内外介绍解放区战争盛况、解放区新闻以及党的方针政策。广播第一天就播报了、《人民军队已收复10个陕北城市》《游击队支援人民军队的作用日益增大》等新闻。精通英语的廖承志常常亲自审稿,并对一些重要稿件严格把关,确保对外广播不出纰漏。
1948年5月,陕北台由太行山转移到河北省建屏县西柏坡附近。10月,为了加强对口播和英语广播工作的领导,新华总社编委会专门设立了第二编委会,由廖承志负责,另外又设立了广播管理部,廖承志兼任部长。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英文广播每日发稿数量可达10页至14页,即2500字至3500字,文字广播和口语广播也分别达到了1,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