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向-文学史无处安放作家
老向:文学史无处安放作家摘 要: 老向,是一个被忽视的存在。本文以老向的平民立场、爱国立场及可圈可点的文学成就来肯定他的文学地位。但与现代文学史中书写的几种代表文学思潮相比,找不到老向的落脚点,文学史也确实没有老向应得的文学地位。老向不被文学史接纳的原因是复杂的,这可以给我们的文学史评价换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关键词: 老向 文学史 思潮 民族风格 平民作家
有这样一位作家,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同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热血青年,参与火烧赵家楼,参加北伐革命军,后又加入晏阳初创办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抗战爆发后,随爱国将领冯玉祥辗转南京、武汉、重庆,坚决主张抗日到底,被推选为“文协”常务理事并出任出版部主任。他是文艺创作的多面手,中、短、长篇小说,散文,故事,歌谣,各种民间说唱形式他都能写;又是异常勤奋多产的高手,《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抗战到底》、《抗战文艺》等杂志上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但他却长期湮没在现代文学史中,直到1999年被现代文学馆列为现代文学百家之一,出版专辑《老向代表作》,这位在三四十年代光彩熠熠的文坛“三老”之一老向,终于在现代文学的殿堂上重新占有了一足之地。不过,老向没有进入文学史视野的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
一
在分析老向的作品前,有必要介绍一下老向其人,因为在现代文学史上老向被忽略了半个多世纪,人们对老向很少有了解,同时更重要的是老向的文学成就是与他的人格特点分不开的。
老向(1901.1—1968.8),原名王向辰,河北束鹿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河北定县平民教育会,同时创作民谣和故事。抗战后他到武汉,和何容一起帮助冯玉样办《抗到底》月刊,致力于抗战通俗文学的创作,后去重庆北碚,进国立编译馆。复员后随馆返南京,继续任职,同时做国民党河北省党部委员、省议员和监察委员。曾参与北平国剧学会的恢复和修订国剧剧本,记录民间艺人高元钧曲目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重庆市文化局搞戏曲改革,写川剧剧本《柴市节》等,并任通俗文艺编辑。1958年被划为“右派”,调重庆市艺术馆戏曲改革工作委员会管理资料,后并入重庆市川剧院,整理过老艺人李树成、张德成等的舞台艺术历史。“文革”中去世。①
(一)植根于大众的“平民文学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老向也曾尝试过小知识分子的风雅,创作了《茶话会》、《孤女》等小说,在《现代》上发表,但初试锋芒便即被证实“趋雅的失败”。虽然此后励精图治,却始终“洗不脱满身的黄土泥,挣不掉满头的蚂蚱籽”。尽管“白天不俗,晚上做梦俗,表面不俗,灵魂也俗”,于是他索性“弃雅从俗”,正告“我是乡下人”。
此后,老向的创作实践了他的文学观念。在他的作品里可以显见得到作者对农村及农民的喜爱,欣欣然扎根于劳苦大众。1936年,上海人间书屋版的《黄土泥》问世,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发行三万多册,被称为”真正描写农村的作品”,并列为民国教育部的“普及丛书”。1937年又经由北平民间社出版《民间集》,继续坚持于底层写作。
(二)超越党派政治的坚定的爱国者
老向在1919年即加入国民党,但在1930年前后国民党作为执政党为压倒左翼文学而推行的“三民主义文艺”和“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中,老向并不是政治目的强烈的国民党文艺队伍的主角,没有做国民党的御用文人为其吹风。相反,他创作了长篇小说《庶务日记》来讽刺国民政府的官僚腐败。抗战爆发后,老舍发出“我是一个抗战派”的呼告,同样,作为老舍的好友,老向也在抗战中运用文艺的力量挽救民族危亡。他在冯玉祥支持下,与老舍等人办起了抗日通俗文学期刊《抗到底》,撰写的《抗日三字经》《抗日千字文》军民争相传颂。
抗战胜利后,眼看在大陆大势已去,一些国民党成员纷纷跟随蒋介石逃往台湾。曾是老向好友的何荣(老谈)也在新中国成立前去往台湾发展,成为岛内知名的语言学家和文法学家。老向却依然留在大陆,默默致力于通俗文学的编辑、创作和研究工作。
(三)富有责任感的民间文艺家
他在散文《民间艺人》中说:“他们最能自动地去接近民众,号召民众。……改造他们本身,改造他们所用的教材,不是艺人自己所能办得了,是教育家的责任,也是文艺家的责任!”他的通俗创作实践了他的理念,他运用鼓词、相声、小调、韵文、童谣、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十几种旧形式,创作出多篇民众喜闻乐见的通俗作品。如大鼓词《鼠窃横行》,以1935年华北事变为背景,虚拟了黄玉莲、黄汉奸一对兄妹,暗喻国共两党本是同根生,同为炎黄子孙,现如今当联合起来共同抗敌,尤其国民党当改过自新,负起保家卫国之责任。还有创作于1938—1939年国共合作、全面抗战时期的《抗日三字经》和《抗日千字文》,作者呕心沥血,寓教于通俗,看得人杀敌之心大振,可想而知普通民众的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