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对病毒性肝炎认识及基本治疗原则.docVIP

论中医对病毒性肝炎认识及基本治疗原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医对病毒性肝炎认识及基本治疗原则

论中医对病毒性肝炎认识及基本治疗原则【摘要】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医学,具有特殊性、实用性、可研究性,因此能够抵抗现代西方医学的冲击性,特别在抗“疫”毒方面具有可靠性。本文阐述了中医药先辈名家对“疫”毒的认识及治则,同时介绍高氏中医研制的高氏“双联”疗法及治疗病毒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关键词】中医药;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高氏中医“双联”疗法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5.067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近一百多年的时间内,经历了历史上空前激烈变革岁月,即现代医学西医东进所带来的变革。中医因其有着合理的内涵,有着西医学不能比拟的巨大药物学潜力,因此,在声、光、电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它仍然没有显出任何与时代的不协调,相反有些优势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尤其在抗病毒方面较西医更胜一筹。笔者深入剖析中医前辈各大名家对病毒性疾病的独到见解,同时提出对病毒性肝炎的认识及治疗思路。 1抗病毒原则 中医不以谈虚用补为宗旨,历来重视“毒”和解毒。“疫”和“毒”在《皇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篇》有所记载:“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这段对话可明确地了解到上古时代,人们已经明确地了解到“疫”是一种或多种具有传染性质的流行病,在相互“染易”的患者之间的,无论年龄大小所呈现的病状相似,引起相互传染的病因是“毒气”,所以需要加强正气同时避免毒气内侵显然这个“毒气”就是“五疫”相互“染易”的病因,所以“疫”和“毒”是可以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概念。由此可见“毒”是产生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启动因素,是中医的一个基本概念。 2中医对“毒”的认识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有“阴毒”“阳毒”的记载;隋代《诸病源候论》将“毒”分为风、火、湿、热四类;唐代《千金方》认为“历节风”是“风之毒害”导致“摊缓风”的也是一种“毒气”;宋代《圣惠方》《和剂指南》认为“脚气病”是“毒湿毒气” “大风癞病”是“风毒入于皮肤”;《玉机微义》指出“破伤风”是“火热客毒”逐经传变引起;《东医宝鉴》认为“丹毒”是“热毒之气”与血相搏所致,概括中医对毒的认识:与现代医学所说的某些致病微生物相似,但意义更广泛;对各种蕴积于里而久治不愈的疾病,有积久成毒之说如《东医宝鉴》载“脏毒者”蕴积热毒久而始见;毒邪的性质有风、寒、暑、热、湿等多种性质;毒的性质尚与患者自身的阴阳气血偏差有关,如《玉肌微义》指出,传染病“有嗜欲饮食积毒”如“本无内热积毒,亦不能染也”。 中医对肝炎的认识是从“湿热”开始的,从对黄疸这个肝炎有密切关系的临床症状病因的探讨上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前人对病因的探索。《内经》所记载的“溽暑湿热相搏......民病黄疸”指出发生黄疸与外界湿热的气候环境有关,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从感受病邪的角度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淤热在里,身心发黄”,隋代巢元方认为“黄疸之病,由脾胃气实,而外有湿气乘之变生热;胃为水谷之海,热搏水谷气;蕴积成黄,蒸发于外”这里提到一值得重视的问题即“脾胃之实”究竟是一个什么含义,从字面上讲应该指体内素有的内热湿热的产生,应该说有两个层次上的含义,一是自然界的湿热型气候与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湿热,二是感染了某种毒素包括现代医学所认识的各种致病微生物所导致的病理性湿热症候,所以就有了“疫邪”“毒邪”的概念。晋代葛洪把“天行”与“发黄”联系起来称为“天行发黄”其所谓之“时行热病”。宋代朱耾解释为“人感疫病之气,故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俗谓之天行是也,显然已经非常明确地认识到传染性。”孙思邈还提出了“急疫黄”“天行病急黄”等看作当时曾有过大流行的根据。”元代罗天盖将黄疸和瘟疫相联系,清代沈金鳌发展了这一观点,提出了“瘟黄”这一病名,他说天行疫病以致发黄者俗谓之瘟,杀人最急,但早于他们的明代方隅《医林绳墨》中尚有“黄疸痧”的记载“痧”即含有强烈的传染性的含义。到了明代,吴又可则迳直天才地道出个中缘故,是“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所谓病气流行......阖门传染”。《本草纲目》记载第三卷治疗黄疸时指出“黄疸有五,皆为湿热,从药物治疗中可以发现都以苦寒辛散淡渗芳香清补为主”,显然中医的临床家们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发现其真谛的,时代推进与认识的逐渐正确,印证了中医的前辈们并非都是坐而论道的。 笔者所在医院肝病治疗中心以高氏传承中医验方,结合现代医学理念运用中医整体观念辩证论治,以清热解毒利湿清补利气之品,研创的高氏“双联”疗法,即“乙肝解毒丹”配“乙肝速效汤”系列,经多年多家医院临床16 000例乙肝患者(3~79岁,2~18月)临床跟踪观察对比治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