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22态度形成、转变的过程.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管理心理22态度形成、转变的过程

(二)态度形成、转变的过程 凯尔曼(H·Kelman)认为,态度形成和转变的过程包括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 1、服从: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顺从行为。 2、同化:是指个体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 3、态度内化是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完全形成或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阶段。 4、在这三个阶段中,服从是被迫进行的,但它可能是态度形成与转变的必经阶段。同化是中间环节,内化是态度完全形成的阶段。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从服从到同化再到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任何人对任何事物的态度都能完成这个过程。 二、态度转变理论 (一)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论 费斯廷格1957年提出了认知失调论。认为人有许多认知因素,它们之间存在三种情况: ①协调;②不协调;③无关。 如果两种认知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不协调的,就称作认知失调。 失调程度的公式 (D是失调程度;d为不一致认知;A为一致认知;V1、V2为两认知的重要性) 减轻或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 ①改变某种认知因素,即认知成分的改变。 ②强调某种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③增加新的认知因素。这些都是通过自我调节,达到认知平衡而改变原有态度。 (二)海德的P—O—X模型 P是认知者,O是P认知的另一个人,X是作为第三者的人或物。 海德认为,根据P、O、X三者之间的感情关系(喜欢—不喜欢,爱—不爱),可以推论出八种模式,其中四种是平衡的,四种是不平衡的(见图6—1)。 (三)纽科姆的A—B—X模型 纽科姆提出的这种模型与P—O—X模型并无本质的不同。A和B是两个人,X是某一件事或另外一个人。 A和B会因对X的一致看法而建立友好关系,也会因两人对X有不一致的看法而出现紧张状态。为了解除这种紧张,A和B就会采取意见沟通以调和矛盾,或者改变原来态度,或者中断友好关系。 两种模型的区别在于对不均衡的解释上: 海德认为,当P、O、X三者发生不平衡时,必须通过认知者P的认知体系来调整,才能使三者的关系趋向平衡; 纽科姆则认为,A、B两者中,不必确定谁是认知体系中的主体。 三、态度转变的说服模型及影响因素 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1、外在刺激 (1)信息来源 第一,专长与权威; 第二,人格与可靠性; 第三人际关系与受欢迎程度(自己人、名片效应); (2)信息内容——是否矛盾、是否系统?是否带有攻击性?是否唤起人的恐惧情感? (3)信息的情景要素——是否预先告知? 2、态度转变者 (1)原来的态度; (2)防御能力与免疫机制; (3)其自身的人格特点;

文档评论(0)

jiaoyuguanlij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