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黑龙江省世界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黑龙江省世界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于2004年春启动。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赫哲族的说唱艺术伊玛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7项。申报工作始终在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行的。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黑龙江省共有达斡尔族乌钦、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鄂伦春族摩苏昆、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赫哲族依玛堪、桦树皮制作技艺、东北二人转和东北大鼓等9个项目入选。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0项,黑龙江共有方正剪纸、兴安岭森林号子(伊春)、鄂伦春族赞达仁(大兴安岭)、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齐齐哈尔)、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爱辉区)、赵世魁戏法(省杂技团)、蒙古族四胡音乐会(杜蒙)、杨小班鼓吹乐棚(肇州)、望奎皮影戏、东北大鼓(五常)、东北二人转(绥棱)鄂温克族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桦树皮船制作技艺)12项入选。
2010年5月23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64项),黑龙江省共有鄂温克族瑟宾节、达斡尔族传统婚俗、评剧、龙江皮影戏、五大连池药泉会和朝鲜族花甲礼6项入选。
最令人振奋的是2010年11月23日,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第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传来喜讯,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赫哲族伊玛堪”被正式批准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和历史性突破,填补了我省没有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自2008年5月至2011年7月份三批公布了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183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合计为187项)。合并其同类者共143项。涉及民俗的36项。其中汉族的7项,满族11项,鄂伦春族4项、赫哲族54项、蒙古族3项、朝鲜族3项、达尔斡尔族2项、鄂温克族、锡伯族各1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27项,其中民俗类的有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五大连池药泉会、达斡尔族传统婚俗、鄂温克族瑟宾节、朝鲜族花甲礼等5项,传统音乐类有蒙古族四胡音乐、杨小班吹鼓乐棚、兴安岭森林号子、鄂伦春族赞达仁、罕伯岱达斡尔族民歌等5项,传统舞蹈有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1项,传统戏剧有评剧、望奎县皮影戏、龙江皮影戏3项,曲艺有赫哲族伊玛堪、东北大鼓(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五常市文化馆2个保护单位)、东北二人转(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绥棱县剧团2个保护单位)、鄂伦春族摩苏昆、达斡尔族乌钦等5项,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有戏法(赵世魁)1项,传统美术有方正剪纸1项,传统技艺有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等4项。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曲艺类
(一)赫哲族伊玛堪
伊玛堪是赫哲族独有的以赫哲语表现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历史悠久。据现有资料,它至迟在清末民初就已经形成。说唱内容包括赫哲族历史上的英雄故事、萨满求神、渔猎生活、风俗人情和爱情故事等,具有鲜明渔猎文化和地域特征。说唱者“伊玛卡乞玛发”是不脱离生产劳动的民间艺人,表现手法是说与唱相结合,无乐器伴奏。由于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伊玛堪”这一古老的叙事传统和口头艺术,成为该民族传承自己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人文习俗等的唯一形式,堪称赫哲族仅存的“活的历史教材”。2011年11月23日,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伊玛堪的唱腔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流行地和艺人的不同,所采用的唱腔曲调也各有区别,常见的曲调有赫尼那调、赫里勒调、苏苏调、喜调、悲伤调和下江打渔调等。
“伊玛堪”是赫哲族口传的叙事长诗,现有50多部典籍,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它讲唱部落战争、民族兴衰、维护民族尊严和疆域完整的英雄故事,赞颂纯真的爱情,还讲述萨满求神及风俗民情。伊玛堪没有乐器伴奏,说一段唱一段,语言合辙押韵。它的腔调分“老翁调”“少女调”“欢乐调“叙述调”等。一般的故事都比较长,一唱就连续好几天。赫哲族人民喜爱音乐,善于唱歌,流传有许多民间歌曲。赫哲族歌曲优美舒展,旋律奔放。
伊玛堪的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大体上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没有乐器伴奏。传统节目长、中、短篇均有,代表性作品有《什尔达鲁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英土格格奔月》《亚热勾》《西热勾》等。
伊玛堪的节目类型及演出风格有“大唱”和“小唱”之分。“大唱”即“伊玛堪大唱”,是指以说为主的表演,侧重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