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89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尿酸测定结果研究
389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尿酸测定结果研究[摘要] 目的 了解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健康体检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血清尿酸浓度的差别。方法 对2008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汽开区人群进行血清尿酸测定。结果 除20~29岁年龄组外,不同年龄组同性别间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间相比,尿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416 μmol/L,女性339 μmol/L[4]。
1.2 仪器 日立7600-01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3 试剂和方法 UA检测采用酶法,试剂由德赛诊断系统(上海)有限公司提供。标本采集:被检者空腹12h后于次日采静脉血2ml分离血清后待检。
1.4 统计学处理 检测数据均以(χ±s)表示,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
2 结果
389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尿酸测定结果见下表1。
表1 389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尿酸浓度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注:*除青年组20~29岁外,相邻年龄组同性别间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男性与女性相比,尿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相比,尿酸水平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存在以下几点:(1)本文调查的属于健康体检人群,仅要求当日早晨空腹,无法对健康体检人群前几日的饮食和活动做出要求。目前已知尿酸是机体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一部分来源于食物中的核酸代谢,而人体75%的尿酸由肾脏排泄,所以人体的饮食与活动对尿酸浓度有一定影响。(2)本文调查的男性体检人群主要集中在30~49岁年龄段,占男性体检总数的69.3%,有报道[7]证明高尿酸血症在中年男性发病率较高。(3)由于体检人群的工作性质、饮食结构、吸烟、啤酒及酒精的摄入量增加、生活规律的原因以及南北方生活习惯的不同等,可能造成统计学分析时尿酸结果的升高。而男性血尿酸水平高于女性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男性具有的不良生活习惯,包括吸烟、酗酒、不合理膳食、肥胖及缺乏运动等因素远多于女性。
尿酸水平增高是多种疾病直接或间接的危险因素,控制血尿酸水平可以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因此临床应重视尿酸的检测,尤其是中老年人,最好列入常规体检项目,并提供合理膳食及用药指导,对防治高尿酸血症及相关疾病,提高国人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秀明,李健斋,魏明意,等.现代临床生化检验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2.
[2] 游志清,张琴,张蜀平,等.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特征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重庆医学,2006,8(35):1373.
[3] 刘剑,覃敏,马康华,等.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患者血压增幅关系的观察.重庆医学,2004,3(33):372.
[4] The IDF consensus worldwide definition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http://www.省略/.
[5] 黄田海,任君,刘利,等.3915例体检人群血清尿酸测定结果分析.重庆医学,2007,5(36):919-920.
[6] 李玉华,黄易.1232例体检人群血清尿酸测定结果分析.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21):3013.
[7] Lai S W,Li TC,Ng KC.Hyperuricae mia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in Taiwanse middle-aged adults.Int J Nurs Pract,2002,8(1):56.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