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心肌桥发生率及临床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冠状动脉心肌桥发生率及临床意义

冠状动脉心肌桥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摘 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中心肌桥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患者415例。结果:检出心肌桥24例,发生率5.78%,左前降支心肌桥23例回旋支心肌桥1例。收缩期狭窄程度>75% 12例,均有心绞痛症状,动态心电图提示有ST段移位、T波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收缩期狭窄程度50%~75% 5例,收缩期狭窄程度<50% 7例。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心肌桥现象并非罕见。心肌桥的存在可引起心肌缺血及相应的心电图缺血改变,严重的心肌桥可引起肌桥近端冠脉狭窄甚至心肌梗死。 关键词 冠脉造影 心肌桥 临床意义 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接受冠状动脉造影415例人群中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及临床意义。 资料与方法 2005年11月~2011年12月收治行冠状脉造影患者415例,男235例,女180例,年龄30~87岁,平均51.8土12.3岁。 冠状动脉造影:用Judkins法。左冠状动脉造影常规使用右前斜+足位、右前斜+头位、左前斜+头位、左前斜+足位4个投照体位,右冠状动脉造影使用左前斜、右前斜两个投照位置。心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按Noble法分为:①Ⅰ级:狭窄0~50%;②Ⅱ级:狭窄介于50%~75%;③Ⅲ级:狭窄75%~100%;冠状动脉直径减少70%以上认为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直径有减少但在70%以下,称为冠状动脉病变。 诊断标准:在多体位造影图像上,至少于一个投照体位发现冠状动脉树中的某一段冠状动脉在舒张期内径正常,但在每次收缩期都有突然的狭窄,呈“挤奶效应”[1],则诊断该段冠状动脉处存在肌桥。 结 果 接受冠状动脉造影415例中,检出肌桥24例,其中男12例,女12例。所有患者均有心绞痛发作,但心绞痛发作程度不等,其中LAD肌桥23例,LCX肌桥1例;其中LAD肌桥有19例均发生在血管近段,4例发生在血管中远段;LCX肌桥1例发生在血管近段;Ⅰ级肌桥7例;Ⅱ级肌桥5例;Ⅲ级肌桥12例,均有心绞痛症状,动态心电图提示有ST段移位、T波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24例肌桥中有20例在血管近段但不存在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且无冠脉狭窄,合并冠状动脉狭窄<75% 3例,合并冠状动脉狭窄>75% 1例在肌桥近段狭窄处植入支架后心绞痛症状缓解,4例狭窄均在心肌桥近端、且都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大量吸烟、高血压或糖尿病,均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23例有心绞痛症状的患者给与β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心绞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讨 论 心肌桥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并非少见。由于冠脉造影技术的成熟及普及,心肌桥的检出率明显增加,由于在部分患者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所以应当注意发现肌桥的存在。心肌桥最常发生于左前降支近段[2],本文与其相符,可能与胚胎期该血管位于心肌内有关。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心肌桥可能更为常见。心肌桥近端压力增高和涡流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3],并且有学者用血管内超声检测,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检出率高达86%[4]。本组中Ⅲ级狭窄患者均有典型心绞痛发作可能与冠状动脉埋入心肌较深,收缩期血流冲刷严重有关。心肌桥的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者无需治疗,有症状心肌桥患者可选择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药物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5],其负性变力作用和变时作用能降低心率,使舒张期延长,减轻心肌桥对冠状动脉的压迫、减少心肌耗氧,从而缓解胸痛症状。本组结果也证实了β受体阻滞剂的有效性。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心肌桥患者,可尝试心肌桥松解术、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和动脉旁路移植术。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硝酸醋类药物因为降低壁冠状动脉的收缩期血流,并有可能导致反向血流而使得心肌缺血加重,故不能用于心肌桥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霍勇,高炜,张励庭,等.冠状动脉心肌桥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1998,6:97-99. 2 蔡衡,万征,林青,等.心肌桥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临床意义[J].中国循环杂志,2003,18:31-33. 3 Ge J,Erbe IR,Ruppechi HJ,et al.Comprision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d angiography in the assessment of myocardial bridging.Circulation,1994,89:1725-1732. 4 Ge J,Erbe IR,Gorge G,et al.High wall shear Stress proximal to myocardial bridging and atheroscler-osis: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an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