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北京市培智学校孤独症学生行为特征研究.doc

北京市培智学校孤独症学生行为特征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京市培智学校孤独症学生行为特征研究

北京市培智学校孤独症学生行为特征研究【摘要】 目的 了解孤独症学生的行为特征,为尽早发现可疑病例、掌握症状特点和调整治疗重点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各区培智学校孤独症学生家长作关于社会人口状况的问卷调查,运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及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评定儿童行为问题和孤独行为。结果 伴随培智学校教学进程,孤独症学生学习问题明显改善,但活动、社交问题进步较缓慢。男生以社交问题为主,女生和较小年龄段以多动突出,较大年龄段表现为敌意、残忍。精神症状如分裂样、强迫和抑郁也有一定发生率。患儿特征性症状和多动障碍在康复过程中都获得一定改善。结论 应根据孤独症学生不同性别、年龄的行为特征,采取相应治疗方案,同时关注孤独症患者的精神症状。 【关键词】 孤独性障碍;行为;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764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3-0224-02 近年来,孤独症发病率显著升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孤独症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2]。但在各种广泛发育障碍儿童中,许多行为症状互相交叉[3],给孤独症的诊断带来困难。本调查于2005年以北京市已确诊孤独症学生为对象,描述、分析其行为症状,深入探讨其特征,为今后尽早发现可疑病例、调整不同年龄段的治疗重点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北京各区培智学校孤独症学生81名,均已由甲级专业诊断机构确诊。男生68名(84.0%),女生13名(16.0%),男、女之比5.2∶1;年龄为6~18岁,其中6~11岁56人(69.1%), 12~18岁25人(30.9%)。 1.2 方法 对81名孤独症学生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有的家长本身患有某些精神疾患而无法答卷,还有部分家长怀有自卑、抗拒心理而拒绝调查)。家长自填问卷内容包括家庭社会人口基本状况、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BS)、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ASQ)。CBCL量表由一般项目、社会能力、行为问题3部分组成。社会能力归纳成3个因子,即活动情况、社会情况、学习情况,得分越高表明社会能力越强。行为问题包括113条,所有行为问题归纳为8~9个因子,由各自包括的项目粗分累加获得,分数越高,行为问题越严重。按照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的中国常模[4],分数超过P?98 即认为可能异常。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BS)根据儿童孤独症行为特征编制,适用于学龄儿童,目的是筛选孤独症可疑患儿,得分>14分或“从不”项目<3项或“经常”项目>6项可作为诊断孤独症参考依据。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ASQ)包括10个项目,概括多动的常见症状。一般称ASQ为泛指的多动指数,若问卷总分大于15分即认为有多动障碍的可能。使用EPI data录入数据,用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93.6%学生曾被诊断为智力低下;父亲平均生育年龄为(30.43±4.11)岁(22~47岁),母亲平均生育年龄为(28.40±3.92)岁(22~46岁); 父、母文化程度分别为:研究生及以上(14.5%,11.9%)、大学本科或大专(50.7%,44.8%)、中专或高中或职专(23.2%,37.3%)、初中及以下(11.5%,6.0%); 家长发现孩子有问题时平均年龄为(3.0±1.64)岁。 2.2 CBCL分析情况 此处仅详述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两部分。 2.2.1 社会能力 12~16岁学生与6~11岁学生相比,活动情况、社交情况更加异常,但学习情况有所改善。经t检验,12~16岁男生学习情况明显优于6~11岁男生(P<0.05)。见表1。 3 讨论 本次调查的北京市各片区培智学校孤独症学生大部分智力水平低于正常;父母平均生育年龄稍大于文献记录[5],且有50%以上家长文化程度为大学和研究生。是否因为这些家庭由于自身素质和警觉性高而更能发现孩子的问题,或更有条件使孩子得到特殊教育机会,从而造成了偏倚,有待考证。儿童孤独症应在1岁半到2岁时被识别[6]。在本调查中,家长发现孩子异常时的平均年龄为3岁,提示家长对儿童广泛发育障碍的警觉性较低,应加强这方面的健康教育;儿科医生应加强诊治过程中的生长发育和行为监测[6]。 CBCL社会能力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症学生的活动、社交异常呈增长趋势(社交异常尤为严重),学习异常有下降趋势,可能提示孤独症学生活动、社交问题在康复过程中不如学习问题改善明显。孤独症儿童社交损害的康复较困难,有学者在随访中发现即使语言能力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