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明代书法作品市场及价格
明代书法作品市场及价格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在其后200多年的明代历史中,多位帝王都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后,即着手文治,诏求四方善书之士充实宫廷,以写召令文书。明代帝王诸如仁宗、宣宗,喜欢临摹《兰亭》。明神宗则自幼学习书法,左右不离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米芾的《文赋》等名作。在众多帝王的影响下,当时书坛名家辈出。明朝中期,在苏州地区出现了吴门派书法,其代表人物是祝允明、文徵明、王宠等。他们的书法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更讲求形式美和抒发个人情怀,影响甚广。
至明朝晚期,书坛还出现了许多风格独特和成就卓著的书法家,如徐渭、张瑞图、董其昌、陈道复、黄道周、倪元璐、王铎、傅山等。这些名家由于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大都参与书法市场,因此明代的书法市场十分兴旺。其时除一般专职的书法的商人以外,在苏州、杭州、嘉兴、南京等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开始出现了一些独立经营书法的商店。那么,当时书法市场的状况如何?书法其价又为几何?
古代书法市场的历史
中国的字画市场在汉代已见雏形,即佣书取资。如《后汉书》记载:“刘梁字曼山……卖书于市以自资。”六朝佛教盛行,抄写经书成为佣书市场的重要形式,抄经者按量写经收费。当时有位名叫刘芳的人常为各僧写经论,其“笔迹称善,卷值以一缣,岁中能入百余匹”,可知他已把书写变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唐宋书法继续发展,开始出现润书市场,即书法作品已按润例收费。据《新唐书柳公权传》说:“大臣家碑志,非其笔,人以子孙不孝……凡公卿以书贶遗,盖巨万。”看来润书市场在唐代已具规模。大名家书法已有明码标价,如《圣朝名帖记》中就详细记录了许多书法名家作品的价格,褚遂良、颜真9即等大家墨宝的市价每书一通碑值黄金200两,少者100两。到宋代,苏东坡书法广受欢迎,“东坡翰墨,在崇宁大观,则时禁太严,尽行焚毁。至宣和间,上自内府搜访,一纸直(值)至万钱。”元代书法市场日趋成熟,元人写字卖钱已相当常见。赵孟颁的书法绘画价位均很高,人称其“亦爱钱,写字必得钱,然后乐为之书”。
明代是书法市场的鼎盛期。随着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书法市场发展迅速。明代中叶以后,私家艺术品典藏一跃而超过了内府收藏。其中以江南最为活跃,其地人文荟萃,不仅有大批艺术造诣深厚的书法家,亦有众多的富商巨贾等消费群体,尤其是嘉兴的收藏巨子项元汴收藏的书画作品数不胜数,显著东南。加上大批专营书法与裱字的书画商人在市场上游走穿梭,起到了市场中间人的作用。在这些因素促成下,明代书法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明代的书法市场
在明代社会,赏字藏画成为一种时尚。家中无藏字,不是旧人家。一幅名家真迹挂壁,家中主人身价信增。书法艺术品的交易普遍由专职书法商人经手,市肆操作,价格层次清晰,上升趋势亦较明显。明中叶以后,大批职业书法家涌入市场以卖书法作品为生,市场首重者为“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的作品。唐寅长期靠卖字画为生,即使为童年好友刘嘉作墓志时,也得到相当的文润。至文徵明(图1)时代的苏州,经济异常繁荣,社会对书法作品的需求增大,“四方乞诗文字画者,踵接于道”,使得文徵明作品的交易价格比沈周在世时还要高,特别是其晚年,市场上甚至出现了大量的仿文徵明伪作,可谓“寸图才出,干临百摹,家藏市售,真赝纵横”。这一时期书画作伪现象异常突出,临摹当代名家作品的作伪者收益不菲,昕谓“伪貌其笔以衣食者无数”“一时砚食之士,沾脂泡香,往往自润”。
除了江南地区,京城的书法艺术品市场亦帽当兴盛,有些书家甚至自己亲自在京城开店卖字。明代书法的价格与波动
由于文人耻于言利,古代书法的价格也难见史籍记载。项元汴喜欢在书画作品后面标明价格,孙承泽就在《庚子消夏记》中如此取笑道:“项墨林(元汴)收藏之印太多,后又载所买价值。俗甚。”在明代私家著作中,公开大谈书法价格的文人实在是凤毛麟角,但是翻阅史料,还是能够找到些蛛丝马迹。如写于1621年的《长物志-书画价》论及书法定价:“书价以正书为标准,如右军草书一百字,乃抵一行行书,三行行书,敌一行正书;至于《乐毅》《黄庭》《书赞》《告誓》,但得成篇,不可记以字数。”可见当时书法是以字数论价,并以正楷价最高。
相对于明以前书法的高价,明代的书法价位相对较低。当然也有例外的,如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项元汴买王宠的《离骚并太史公赞卷》花了20两银子;嘉靖甲子年(1564年),项元汴买祝枝山的《急就行草怀知诗帖》也用去了20多两银子。但就整体而言,却是“厚古薄今”的,即创作时间早的价格高于创作时间晚的。这说到底是跟存世量有关,年代久远的书法作品完整地留存下来的毕竟是极其有限的,因此显得异常珍贵。当时的晋唐名迹价格一直居于高位,如怀素的《自叙帖》《干字文》售价达到1000两银子,可谓天价。
相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