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都饱芋田饭──台湾原住民所植芋头及其影响.docVIP

万家都饱芋田饭──台湾原住民所植芋头及其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万家都饱芋田饭──台湾原住民所植芋头及其影响.doc

  万家都饱芋田饭──台湾原住民所植芋头及其影响 西元2000年春夏之交,我收到“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讨会”的邀请函。这一届在西昌召开,大会安排参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旅游川滇交界的泸沽湖,这两个地方对我都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但参加研讨会总得写篇论文,我总不能空着手去吧? 番社采风图 我生活在台湾,要谈中国少数民族,大概只能在台湾原住民(以下简称原住民)身上找题目。但我从未探讨过原住民,根本无从着手。一天,忽然想起中研院史语所典藏的《番社采风图》,我清楚地记得,采风图上有收获小米、种植芋头、采椰子等图像。近年来我用图像研究科技史,何不以《番社采风图》作基础,探讨一下原住民的作物?论文有方向了! 我到图书馆查阅《番社采风图》,才知道这组图画是巡台御史六十七(人名,满州人)使台期间(乾隆九年至十二年,1744-1747)命画工绘制的。这组图画笔法写实,是研究清初平埔族生活的重要史料。 《番社采风图》共17幅,有关作物的有:揉采(采椰子)、种芋、耕种(种水稻)、刈禾(割小米)等4幅。我就研究原住民的芋头吧。 为什么会选择芋头?说来可真话长。读大学时,常到图书馆借阅台湾银行出版的《台湾文献丛刊》,隐约记得,清代流寓台湾的大陆人士,常在诗文中称赞台湾的芋头。为了证实自己的记忆,我迫不及待地上网查阅中研院“汉籍电子文献”的“台湾方志”及“台湾文献”。Bingo!这个题目确定可以做了。 我将上网查到的资料拼凑成一篇论文,取名“台湾土著所植芋头及其影响”,适时以电子邮件寄给大会,算是弄到一张“入场券”。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会务组竟然把我那篇拼凑之作列为“大会宣读”(有别于分组宣读),至今想来仍觉得不好意思。 现在让我再次拼凑一下,把那篇急就章的论文改写成通俗文章,用来赚取点稿费吧! 台湾原住民的作物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总以为原住民未汉化前过着狩猎生活,其实他们从来就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居住平地的平埔族如此,居住山地或偏远地区的高山族也是如此,文建会出版的《台湾原住民的饮食世界》说得十分清楚。 那么原住民种些什么?根据陈奇禄的《台湾土著文化研究》,汉化之前,粮食作物主要是小米、芋头和番薯。小米是原住民的神圣作物。大凡一个民族,始迁时所携带的作物,往往被视为神圣。小米原产中国大陆,原住民的祖先在史前时期从华南迁到台湾,他们带来的小米,铭印着原乡之情。 番薯呢?番薯原产南美,大约16世纪末传到台湾。传到中国大陆大概也是这个时候。至于芋头,原产马来半岛,但南岛民族几乎都种芋头,英文名taro就是源自波利尼西亚人(属南岛民族)的土语。至于芋头什么时候传到台湾、怎么传到台湾?事隔久远已难稽考了。 芋头,属于天南星科,学名Colocasia esculenta ,分为旱芋和水芋两大类,各有许多品种。旱芋随处可种,原住民种植的芋头可能以旱芋为主,《番社采风图》的“种芋”,就是种植旱芋。芋头曾经是原住民的重要粮食作物,直到现在,南台湾的排湾族和兰屿的雅美族仍然经常食用芋头。 清初时,台湾还是半蛮荒地区,游宦台湾的官吏、幕客喜欢将所见所闻写进诗文。小米和番薯品种间差异有限,不论哪个地方出产的都差不多,不会引起人们注意,但原住民的芋头和大陆产的很不一样,于是纷纷写进他们的诗文。 文献中的芋头 原住民的芋头不但品种多,而且体型大,让我们抄录康熙、乾隆年间的三则笔记: 黄叔璥《台海使槎录》卷三记物产: 芋有二种:红者呼为为槟榔红,白次之。熟较内地亦蚤,六月初旬即可食。多食滞气,不似内地滑润。南路番子芋,一名糯米芋,有重十余筋者,味佳。 黄叔璥,字玉圃,顺天大兴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康熙六十一年,台湾设巡察,黄出任首任巡察御史,在台湾两年,着成《台海使槎录》。引文中的“槟榔红”,应该就是最受外地人士称道的槟榔芋。重达十几斤的糯米芋(即秫米芋),我曾怀疑是山药,但糯米芋早已成为定名,不致以讹传讹。根据阮昌锐的《台湾的原住民》,原住民的芋头品种已较前减少,意味着很多品种已绝种,十几斤的糯米芋我就从未见过。 董天工《台海见闻录》卷二记台蔬: 番芋,一类数名:长曰土芝,团曰蹲鸱;又槟榔芋,中有红根相连如槟子;又淡水芋,大者重四、五斤,其味似荷香。台蔬独芋擅名,颇不似内地之芋也。 董天工,字典斋,福建崇安人,拔贡。乾隆十一年至十五年任彰化县教谕,所著《台海见闻录》乾隆十六年刊行。引文中的槟榔芋,现今福建等地也有出产,但董天工是福建人,如果他在大陆看过类似的品种,就不会说出“颇不似内地之芋也”的话了。根据“中国作物种质资源资讯网路”(CGRIS),中国的槟榔芋有三个品种,台湾槟榔芋是其中之一。笔者大胆臆测,槟榔芋的原始产地就是台湾,不过尚待求证。 朱景英《海东札记》卷三记土物: 傀儡山产芋魁,有数十筋大者,野番以此为粮。余在鹿子港,见芋大如巨筐,重三、四十筋,云亦产自内山。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