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制造冤案,下场通常很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官员制造冤案,下场通常很惨.doc

古代官员制造冤案,下场通常很惨   那些制造了冤案悲剧的无良官员,会被追责吗?历史上,他们被追责难不难?   每个冤案昭雪的消息,无论古今,都令人欣慰。   但欣慰之后,回看案情,依旧是虐心的痛:可能就是普通老百姓家的好青年,平时老实巴交,不留神摊上案子和无良官员,立刻被悲惨拷打扣上罪名。简单一个冤,一毁就是好多家几代人,其中锥心痛,好比《窦娥冤》唱了几百年,是老百姓都懂。   可欣慰过痛过,却依然还有个教训,永远值得说。吸取了这条教训,才有可能杜绝未来类似的痛。那些制造了冤案悲剧的无良官员,会被追责吗?历史上,他们被追责难不难?   这个,可以从头看。   善莫大焉汉景帝   杜绝冤假错案,这个口号从夏商周起,统治者就挂嘴边,夏商周的法律条文里,都有相关精神,到了《尚书》里,更总结出“五过”,就是司法干部绝不能犯的五种错:包括做假证、受贿、判错案、徇私枉法,和罪犯有不正当往来。理论上,干部犯了这五条就会被严惩。   不仅是口头说说,还有光辉事迹为证。春秋年间晋国名臣李离,复查案卷时惊见自己错杀了好人,立刻主动找晋文公深切检讨。即使晋文公好言劝慰,说错误不是你一人犯的,处理几个部下就好嘛,李离依然沉痛表白:错是我犯的,杀错人就该偿命,说完就悲壮地抹了脖子。   虽然这画面感人,说到底,只是看上去美而已。因为这基本靠官员自觉,老百姓真蒙冤,别说要伸冤,说话机会都少有。特别是有了秦朝“妖言罪”后,老百姓议论朝政都是罪。难怪汉初名臣张苍感慨,谁蒙了冤想喊冤,常被贪官用这罪扣帽子,伸冤不成反添悲剧。   经过了无数次悲剧后,汉初终于废了妖言罪,铁盖子揭开后,公元前143年,终于由汉景帝发布了重大意义的法律:平冤狱令。   根据这条法律,从此老百姓打官司,只要对地方判决不服,可以向上级机关告,上级解决不了,继续往廷尉府告。关键一条是,就算没改变判决,上告本身也无罪,所以放心告。说从内容讲,这条法律还很粗线条,但意义重大:从今往后,老百姓有喊冤的地方了。   这条法律,招来了官员的反对,但汉景帝决心坚定,他训诫官员说:怕老百姓告?那你们就认真断案啊,就算不能完全杜绝错误,也尽量少用酷刑,否则等着折腾吧。   也正是从这条法律执行起,官员办错案被追责的事,变得越发多了,仅汉朝就有好几位。汉昭帝年间的李种,就因判错了罪被当街问斩,东汉年间的零陵太守刘康,也因错杀无辜下狱,最终死在牢里。这两起事件是两汉著名的官员追责事件。   而且两汉的统治者们,也大多警觉这事,隔上些年头,就会有一次大规模复查。最出名的一次,是东汉邓太后,在洛阳监狱里一口气平反了三十多起冤狱,捎带把洛阳县令法办了。   邓太后的重臣杨震感慨:平反几个冤案容易,可地方官办案就讲从快从重,就算出了事,朝廷上下盘根错节,查到最后权责不明,就弄几个小官顶罪。甚至明明某个官员犯的错,仗着有后台,都能找不相干的后辈官员扛事。追责犯事的官员,比平冤还难!   唐宋法律更成熟   如果说追责官员,好比一张大网,那么两汉年间,这张网还比较松,真正开始变严,是从唐朝开始。   大唐留给中国历史的,有风光辉煌的盛世,横扫天下的武功,各位风姿独特的帝王。但还有一个贡献,足以与这一切媲美,那就是《唐律》。   以杜绝冤假错案为例,《唐律》的贡献,比较前代更独一无二,不但重申了司法公正的原则,更好比一张细网,一旦发生冤案,哪个官员该负什么责任,都清清楚楚。   首先创造性的,就是复奏制度,一旦明确死刑判决,地方死刑要经过三次复核,京城死刑案更要五次复查。这个制度从此沿用中国后世一千多年,以人命重于天的名义载入史册。   一个死刑命令怎么做出?在唐朝已经不是某个官员拍板的事,而是司法机关集体决议,前后反复审核定案,一件案子的判决书,所有办案人员都得签字,真坐实了冤案,签了字的都跑不了,汉朝那种轻松找人顶包的做法,在唐朝完全行不通。   官员出了错,当然要被问责,但在唐朝,这事还讲究个主观动机,如果办案官员是犯了行贿受贿原则问题出错,当然要从重来,撤职流放都是起步价。但如果只是工作失误的话,就可以从轻发落,有时候仅仅降个职了事。就是这种灵活变通,却成了某些人的护身符。晚唐名臣牛僧孺叹息:出身显贵的官员,办了错案,也就当过失处理了,出身寒门的官员,出现了过失,经常被当错误严惩。错不错,关键看生的好不好!   不过放在宋朝,这事就没法操作了。   宋朝的司法制度,和唐代一脉相承,相对更严格的是,每一个案子,参与讨论案情的官员和办案人员,都要在判决书上签字,一旦出现错案,哪怕只是提个意见,照样被追究责任。   而且在追究责任上,宋朝不看出身,就看后果。要是司法官员把该重的案子判轻了,处罚可能还不重,但如果是造成严重冤假错案,特别是冤杀这类恶性事故,管你什么出身,这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