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文字素材4-新人教版选修4.docVIP

高中地理《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文字素材4-新人教版选修4.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地理《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文字素材4-新人教版选修4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防风御雨话民居   形形色色的传统民居,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折射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顶尖、墙厚、窗小的阿拉伯式建筑,顺应中东地区气候炎热干旱的特点,尽量减少白天太阳热量通过墙壁传导进入,或通过窗户流通进入,力求保持夜间凉爽的气温。热带雨林区的房屋屋顶坡度很陡,屋檐伸出很长,适应多雨的气候条件。我国北方农村居室的火坑、火墙、地炉,用以抵御漫漫长冬的严寒。中国黄土高原地区黄土能直立不倒,隔热性能良好,用黄土做墙,冬暖夏凉。挖窑洞,就地取材,还省工省料,在多种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了结构、形式多样的传统民居。   各种各样的屋脊   在房屋的各种形态中,屋脊(屋顶)是最引入注目的轮廓。屋脊的形态深受当地气候的影响,它直接承担着应对风雨和日照等自然灾害的职能。在多雨或多雪的地区屋脊坡度陡,在少雨干旱的地区屋脊平缓,甚至是无屋脊的平顶屋。在北欧冬季积雪厚重的地区,屋顶多呈45度以上的斜面,以免大量积雪压垮屋面。在中亚干早无雨、少雨地区,常见平顶建筑。在西欧多雨地区常见金字塔屋顶,以利雨水迅速下泄。我国东南季风区多人字形屋脊,夏秋多雨季节,较陡的人字形屋脊利于双面泻水。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房屋靠黄土丘建造,仅在一侧有倾斜的屋面,称为单  面倾斜屋脊。   在雨水较少的地中海沿岸,屋脊坡度较小,屋檐几乎不向屋身外延伸。在日本雨多、风强的地区,屋顶呈人字形,屋脊坡度较陡,房檐向房身外伸出很长,以利挡风避雨。比利牛斯山中巴斯克人的屋脊大而缓,而且两侧不对称,向雨的一侧伸出长;而另一侧短。   在亚洲的爪哇岛、欧洲的大不列颠岛等全年多雨地区,多四角偏顶屋,它以中心栋柱为中轴,向四个斜面构成屋脊,顶点集中于一点,呈四棱锥形屋脊,在英国称金字塔屋脊。   此外,还有多向屋脊、复斜屋脊、四角偏顶屋脊、圆锥屋脊、半球屋脊等。屋脊形态不仅受气候等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受建筑材料、技术、思想等影响,它又是文化的集中体现,使屋脊的形态更加多样。   伞形窝棚和流动毡包   过去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从事游猎的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流动性大,居住在一种易于搬迁的伞形窝棚。它用30~40根木杆搭成伞形,在冬春寒季,上面覆盖狍皮或糜鹿皮围子;在夏秋热季…上面覆盖桦树皮围子,或用白布覆盖。搬迁时只需将上面的覆盖物用马驮走,房架可就地取材。现在他们已发展耕作业和畜牧业,由游牧走向定居,居住在宽敞明亮的砖木或土木结构的瓦房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毡包式住房。这种住房多呈圆形尖顶,上面覆盖羊毛毡子,包顶上留圆形天窗,可通气、透光、排烟,遇有雨雪或寒风则关闭。蒙古包四周围有木条做成的墙体骨架,并留出朝南的门口。用细木椽子组成伞骨形圆顶,墙体和帐顶覆盖羊皮或毛毡,并用绳子绑紧。冬季外面加罩两三层毛毡防寒,夏季搭帆布或柳条以祛热。小型的蒙古包内无支撑,大型的有撑柱。蒙古包搭建拆迁较方便,适合游牧生活。近年各地试制了坚固耐用的钢架蒙古包。现在牧民只在夏秋移场放牧时才住蒙古包,冬春季则住在定居点的土木房或砖瓦房内。老人和小孩则常年居住在定居点。   哈萨克族牧民春、夏、秋三季居住的毡房,顶部为圆弧形,四壁支杆为穹窿状,外围为芨芨草编的席子,再覆毛毡,顶部开大窗。柯尔克孜族的毡包因地而异,天山以北是圆锥形的高顶毡房,天山以南是半球形的短顶毡房。 藏族和裕固族牧民一般住长方形、方形或椭圆形帐篷。用木条做框架,由牦牛毛编织而成,四周用毛绳牵引,并固定在地上。帐顶多为两坡式,中间留缝隙通风采光。冬暖冬凉,便于拆装、搬迁。   毛里塔尼亚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牧民的尖顶帐篷,不易堆积风沙,在帐篷外常用树桩支撑布围墙,防御风沙侵袭。   窑洞和冰屋   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具有直立不倒、干燥而粘结的特点,挖成窑洞做居室,冬暖夏凉。革命圣地延安,至今还保存着抗日战争时期所建的窑洞,反映当年居室的特点。   挖建在沟壑、梁峁区的靠崖式窑洞,靠山或靠沟,分别从垂直的蓑土山壁面或沟壁面开挖,可数孔并列,沿山坡叠层开挖,宛如阶梯形楼层。窑洞常呈曲线型或折线型,和谐美观。   在黄土塬区既无山坡又无沟壁,可在平地上向下开挖成下沉式窑洞。先在地下挖成一个四合院,再向四面坑壁挖出窑洞。院内设渗井排水,入口处挖成通地面的阶梯。窑洞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冬暖夏凉,干燥防火,能防噪音,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一种建筑形式。   世代居住在北冰洋沿岸冰天雪地中的因纽特人,半球形的冰屋是当地传统的居室。冰屋就地取材,以冰雪为“原料”,加工成“冰砖”,按螺旋状堆砌成半球状的冰屋。不开门窗,仅开地道通往屋外,以避风暴吹袭。严寒把冰屋冻结得严严实实,加上牢固的球状结构,猛烈的风暴也难以摧毁。   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的奥伊米亚康,被称为“北半球寒极”,那里曾记录到—71℃的最低气温。在漫长而酷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