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岩浆岩和变质岩2小时.ppt

  1. 1、本文档共10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4章岩浆岩和变质岩2小时

主要造岩元素 岩浆岩(侵入岩) 花岗岩 浙江雁荡山四个火山喷发旋回形成的火山岩 侵入岩、浅成岩、火山岩的区别 结 构 构 造 深成岩 显晶质结构 块状构造 浅成岩 斑状结构 块状构造 火山岩 斑状、玻璃质 气孔、杏仁、 流纹构造 变质岩 变质岩的基本特征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一、 温 度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二、压 力 (静压力和流体压力)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三、应 力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三、应 力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三、应 力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三、应 力 压溶作用-缝合线 压溶作用-缝合线 变质岩的矿物成分 变质岩矿物成分一般特征 变质岩的结构 变质岩结构的概念和分类 变质岩的构造 一.变余构造 中细粒鳞片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 斜长石的S 型残斑结构, 双晶弯曲变形; 糜棱构造 泥岩、页岩、板岩的区别? 泥岩是沉积岩,泥质结构,层理或者页理不明显,单层厚度1m,质地均匀,由粘土固化而成,以手触摸有滑腻感,用小刀刮滑切面比较光滑,质地松软,敲击成碎块状,透水性好。 页岩也是沉积岩,页理明显,单层厚度25cm,粘土经压实-脱水-重结晶作用的产物,硬度大于泥岩,敲击易裂成碎片。 板岩是低级变质岩,变余结构,板状构造,板状劈理发育,板理面比较平整厚实,由粘土、粉砂或沉凝灰岩变质而成,板面常见绢云母等矿物呈丝绢光泽,硬度高,透水性差。 双变质带 环太平洋双变质带的分布(引自 Miyashiro 1994) 日本的双变质带(引自 Miyashiro 1994) 双变质带 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 四、化学活动性流体 化学活动性流体的控制作用 1. 矿物组分溶解和迁移,发生各种化学交代反应,引起原岩物质成分变化,形成新矿物 2. 在化学反应中起到媒介和催化作用; 3. 降低岩石的重熔温度,使变质作用在较低温度下可以进行 大理岩 板岩:具板状构造的区域变质岩,变质程度很低,变余结构,外表为致密隐晶质,沿板理面可劈开。 千枚岩 石英岩:石英砂岩等硅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白色、灰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石英含量大于70%,其次为长石、云母、绿泥石等。 蛇纹岩:主要由蛇纹石组成的块状变质岩,岩石通常黄绿、墨绿色,硬度小于小刀。 角闪岩:主要由斜长石和普通角闪石组成的区域变质岩。岩石通常暗灰色。 角岩:泥质岩石经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黑、暗灰色,角岩或斑状结构,斑晶常为红柱石等。 变质岩类型 变质岩类型 混合岩 岩石循环 变余火山碎屑结构(构造) 拖尾构造, 指示 右行剪切 糜棱岩 (野外照片) 糜棱岩,曲颈瓶构造,周口店车厂 从体积上看,变质岩约占地壳总体积的四分之一(27.4%),其中最常见的是片麻岩(21.4%),其次为片岩(5.1%),板岩,千枚岩和大理岩。 片麻岩是矿物有定向排列习性(条带状、片麻状构造、貌似沉积层理构造)的变质岩。 片岩主要由泥岩或页岩变质而成,由于泥质、粘土质矿物转变成片状云母有良好片理而得名。 大理岩是经历了重结晶的石灰岩或白云岩。 片麻岩及其中的淡色脉 青海乌兰古元古代花岗片麻岩 甘肃榆中新元古代片岩 糜棱岩化英云闪长质片麻岩 蓝闪片岩-含绿辉石 片麻岩 温、压增大的情况下的变质产物 页岩 板岩 片岩 片麻岩 千枚岩 混合岩 变质作用属内生地质作用,变质矿物往往有较高的结晶程度,这与岩浆矿物很相似;变质作用往往是在定向压力下发生的,因此即使是非等粒矿物在变质过程也往往发生定向排列(呈现定向构造),形成与沉积岩相似的层状构造;这些是变质岩的重要鉴别特征。 双变质带现象 在日本或环太平洋的许多地区,常存在发育良好的、分别由高压变质带和低压变质带组成的变质带组合,称为双变质带。 双变质带特点 高压变质带和低压变质带基本形成于同一时间;两个变质带的走向大致平行;高压变质带常位于向大洋一侧,低压变质带常位于向大陆一侧;两个变质带都可以包括中压型的变质岩系。 低压变质带 高压变质带 双变质带成因 Miyashiro (1972,1973)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变质双带的成因。他认为变质双带成因与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种运动有关。 高压变质带的成因:大洋板块沿消减带下插到较深部位,形成一个局部的高压低温环境,形成高压变质带。 低压变质带的成因:大洋板块沿消减带下插的同时,引起上覆楔形地幔部分熔融产生岩浆,岩浆上升并加热地壳,在岛弧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