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pdf

我的大学——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我的大学——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第一章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 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通过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高 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 流水平”。随后,从1999年9月开始,我国高校不断扩招。扩招先是本专科生,然后是研 究生尤其是硕士研究生,2000年以来我国硕士生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扩招。博士作为最 高层次学历,应充分保证质量,不宜扩招,教育部已确定我国今后博士生每年招生规模控 制在5万人左右。 经过近六年大扩招,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从1998年的643万人,增加到2003年 的1900万人,净增1257万人,六年间翻了两番多。从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来看, 2003年与1998年相比,在校大学生规模增幅最大,研究生次之。具体而言,研究生总规模 四年净增45.23万人,增长227.3%;大学生规模净增1211.77万人,增长194.5%;高等教育毛 入学率达17%,学生与教师数量之比由1998年的11.6∶1提高到2003年的17.0∶1。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过渡。 高校“扩招”的理论基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学说。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伯克利 大学教授、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Maotin·Trow,1926年生)以美国和战后西欧国家 高等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西方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问题,接连撰写 了《从大众高等教育向普及高等教育转化的思考》(1970年)、《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 》(1973年)等一系列论文。提出将15%和50%作为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划 分标准,毛入学率低于15%的高等教育称为精英教育,在15%~50%范围内称为大众化高等 教育,而在50%以上称为普及化高等教育。 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4年达到19%。从考录比看,1977年 第一次高考竞争是非常激烈的,570万首批高考生中只有20多万人走进了大学校门,考录 比大约为28∶1,而到2004年全国高考人数总计723万名,招生数超过了420万,考录比大 约为1.72∶1。 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随着这一阶段的来临,大学生 的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大学生成功就业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本章以职业为 讨论的出发点,渐次论及职业规划、就业与就业指导,探讨他们的内在特性,在此基础 上,详细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般性意 见。 第一节 职业概述 职业是每个人走向社会的必经阶段,只有正确把握职业的内涵才能帮助我们更快地适 应多变的社会。下面我们从七个方面展开对职业的讨论,希望有助于澄清人们对职业模糊 而笼统的认识。 一、什么是职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自我介绍或向其他人作介绍时,通常说或自称是教师、公务 员、警察、打工仔、农民等不一而足,我们也通常称呼某人是书记、局长、科长、县长、 经理、主任等。前面的是职业种类,后面的称呼是职业中的具体职位。虽然在日常生活中 每天与职业接触,但是要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很多人就可能觉得有些无从下手。 什么叫做职业?《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 生活来源的工作。 根据这一定义,职业范围包括下至乞丐,上至国家主席或总统。但我们通常不将乞丐 或领取救济金者称为有职业者,虽然他们有赖以谋生的手段,我们更多称其为“无业游 民”。 显然,这一定义比较宽泛,它应属于广义的职业范畴,而我们通常所指的职业是狭义 的职业范畴,即个人预期与社会预期相结合的一系列社会位置。个人预期是个人的主观努 力和心理倾向,社会预期指社会的客观规定性和社会规范,只有将这两者相结合才能确定 具体的社会位置,即我们所说的职业。职业有许多种,每一职业都是由一系列具体的职位 构成。 二、职业属性 职业属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的个人属性,二是职业的社会属性。 同一职位上的不同个人会给予该职位特定的个人色彩,如同样是经理,有的经理显得 豁达大度,有的优柔寡断,行事拖泥带水,有的平易近人,有的高高在上,据人于千里之 外,其原因是个人具有生物遗传、心理状态、性格特质、专业技能、资源拥有量等方面的 差异。生物遗传特质包括人的身高、体形、面貌、身体素质等;心理状态是生物因素和社 会文化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性格包括气质

文档评论(0)

8101453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6004414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