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睫神经痛54例临床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鼻睫神经痛54例临床研究

鼻睫神经痛54例临床研究[摘要] 目的 探讨鼻睫神经痛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对54例鼻睫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4例患者分别行鼻中隔矫正术,中鼻甲成形术及筛窦开放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1年,治愈43例(79.67%),有效11例(20.33%),总有效率为100.00%。结论 鼻睫神经痛接受适当的鼻中隔矫正,中鼻甲成形及筛窦开放术疗效确切,且无明显并发症。 [关键词] 鼻睫神经痛; 鼻中隔偏曲; 中鼻甲肥大 [中图分类号] R76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088-01 鼻睫神经痛又称筛前神经综合征,多为嗅裂及中鼻道的狭窄和临近结构的异常导致筛前神经末梢受压引起的疼痛。 表现为鼻部眶部及前额部的疼痛。临床并不少见。长期以来.由于对其认识不足,此病临床漏诊、误诊较多,致使不少此类患者的头痛得不到正确治疗。自2004年以来,我科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54例,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鼻睫神经痛患者54例其中男19例,女36例,年龄16―51岁,平均年龄34岁。病史长短不一,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鼻背,鼻根,眼眶,前额,颞部胀痛,部分患者伴有头晕乏力鼻塞。感冒后加重,经抗炎等保守治疗无效。专科检查:探触中鼻甲或临近部位时,可诱发或加剧眼眶周围疼痛症状,而将0.1%肾上腺素的丁卡因棉片收缩黏膜后,疼痛减轻或消失。鼻内镜下见:鼻中隔高位偏曲46例,中鼻甲肥大30例,中鼻甲反向偏曲15例,钩突或筛窦肥大导致中鼻甲内移14例,中鼻甲与鼻中隔相贴,中鼻甲囊肿1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选择鼻内镜下手术,采用局部麻醉。根据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鼻中隔高位偏曲者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鼻甲肥大和中鼻甲反向偏曲中鼻甲病变切除术,钩突或筛窦肥大者行切除术,中鼻甲囊肿者行中鼻甲的成型术和囊肿的切除术。手术以保证鼻中隔与中鼻甲之间有一定空隙为标准,缓解鼻睫神经的挤压。创面用凡士林纱条填塞,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72小时后取出填塞物,定期复查。 1.3 疗效标准 治愈头痛完全消失 显效头痛强度及频率下降 无效头痛无改善 2 治疗结果 显效43例(79.67%),显效11例(20.33%) 3 讨论 鼻睫神经是三叉神经第一支即眼神经的分支,司眼球本身感觉以及中、下鼻甲部分黏膜感觉,经筛窦的筛前、筛后孔分出筛前、筛后神经分布于鼻中隔、鼻腔外侧壁,受到刺激时可产生鼻睫反射,鼻睫神经痛是嗅裂狭窄,鼻睫神经末梢受压迫所致。本组资料显示:导致嗅裂狭窄的常见病因是鼻中隔高位偏曲,中鼻甲肥大,筛窦病变。 鼻睫神经痛在临床上常因无明显的鼻塞多涕等鼻部症状,加上不少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而被误诊。鼻睫神经痛的诊断要点为:(1)头痛主要位于鼻根、眼眶及 额部,为胀痛或钝痛,感冒受凉或饮酒后加重,发作时保守治疗无效。(2)检查主要见中鼻甲与鼻中隔挤压,嗅裂狭窄。(3)1%地卡因棉片敷于鼻内筛前神经分布区可迅速止痛或减轻头痛症状为本病的显著特征。(4)排除其它系统原因。 手术以保证鼻中隔与中鼻甲之间有一定空隙为标准。手术操作应在鼻内镜系统良好照明直视下完成,彻底解除中鼻甲与鼻中隔抵触,保证中鼻道有足够空隙,使中鼻甲处于鼻中隔与鼻腔外侧壁之间的中间位,嗅裂空间横径不能小于3 mm (中鼻甲内侧与鼻中隔的距离正常为3.7~15.7 mm),不妨碍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引流功能。中鼻甲肥大者行矢状切除中鼻甲外侧部分后,可用鼻甲剪略倾斜向下,自前向后剪除1/3~1/2的黏膜及鼻甲骨,使其前下缘高于下鼻甲上缘,前缘位于钩突垂直段切缘之后≥5 mm,下切缘高于下鼻甲上缘钩突水平段≥5 mm。 术后要在1个月内每周复查1次,发现黏连及时解决。术后严密随访观察是防止鼻腔黏连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武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教研组.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81. [2] 卜国铉,樊 忠.耳鼻咽喉神经外科学[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44-148. [3] 赵永宏,李 晖,蔡其刚,等.经鼻内镜中鼻甲部分切除加外折术治疗鼻睫神经痛[J].临床耳鼻喉科杂志,2004,18(2):91-92. 1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