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的基本知识.ppt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儿推拿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小儿推拿 ;注意事项;室内应保持一定的温度,不可过冷过热。空气流通,又要避免治疗时小儿受凉。在寒冷季节,医者双手应温暖,以免使患儿产生惊惧,造成操作时的困难。 患儿的姿势要坐卧舒适,力求自然。 医者态度要和蔼,以取得患儿的信任与合作。在婴儿啼哭时,医者不可厌烦与急躁,尽量随其手的活动姿势去操作,不要强拿紧握,防止诱发婴儿的惊恐。在病儿剧烈啼哭时,可暂缓施术,以缓和气氛,使其逐渐安静。 ; 术者应修剪指甲,每次施术前要洗手。取穴要准确,手法要熟练,不宜过重,以防损伤皮肤。 为减轻摩擦,避免损伤皮肤,在操作时,目前多用滑石粉(也可用香油、葱、姜汗等温性药液)做介质,涂于推拿部位,以增强皮肤滑润,提高疗效。 推拿时,患儿左、右手皆可使用,在习惯上,无论男女均采用患儿左手。民间曾有男左、女右之说,可供参考。 ;推拿手法宜轻、快、柔滑,平稳着实,用力均匀,适达病所。先推主穴及婴儿已与合作部位的穴位。这样操作之后,常使婴儿感到舒适而安静,甚至睡眠,同时也使之逐渐适应,失去开始时的恐惧感。从而达到治疗之目的。 小儿推拿适用于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婴幼儿疗效尤佳。手法力量及每个穴位推拿时间,因病情、年龄、体质而异;一般病情轻、年龄幼,力量轻、时间短;体弱者手法轻,时间略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操作时间及力量均应相应增加。; 推拿术通常为每日1次,重者可一日2次,慢性病或病已去大半,可隔日1次,每次一般为5-10分钟;年龄大者,可适当延长。新生儿每次则3-5分钟足矣。每分钟以推拿200次左右为宜。 根据不同疾病,精简取穴,取穴过繁。对疗效的裨益不大,相反可引起小儿的烦躁,失去合作。 推拿治疗后,有的小儿会立即达到欲使了汗的目的,应擦汗,休息片刻后再外出,注意避风,以免复遭外邪之侵,使病情加重。 ;常用手法;小儿推拿疗法,医者是以手为主,进行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而到达治疗目的。看来简单易学,然而要做到熟练灵活,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却非一日之功。手法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所以手法是推拿治疗的关键之一,也是推拿术的基本功。若手法运用得好,就能达到在体表推拿。体内有感应,所谓“外乎内应”的目的。所以要认真练习,特别要注意在人体的实际操作体会,做到《医宗金鉴》一书中所说的“一旦临危,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心出。”总的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达到病所而已”。 ;(一)推法 直推法 旋推法 分推法 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腹,或食中二指指腹自穴位向两旁分推或分推法,又称分法。 如从穴位两端向中间推动合拢,与分法方向相反,称为合推法,又称合法。;(二)揉法 用拇指指端,或食指指商,或中指指端,或食、中、无名手指指端,或用掌根或大鱼际,紧紧附着于穴位上 ,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称揉法,可分别称为指揉法、鱼际揉法及掌根揉法。 揉法较旋推法用力大些,操作时压力轻柔而均匀,手指不离开接触的皮肤,手指不是在皮肤表皮抚摩,而是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指的揉动而滑动。有左揉止吐,右揉止泻之说。 ;(三)按法 用指或掌根按压一定部位或穴位,由轻而重逐渐用力,按而留之,称为按法。 按法 手握空拳,伸直拇指,用拇指指端在选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按压,为指按法。 掌根按法 五指伸开,腕关节背屈,用掌根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向下深压,且按之不动,为掌根按法。施术时要垂直用力,先用缓力按之,渐由轻而重,频起频按,不离其位。掌按多用于胸腹部。 ;(四)掐法 手握空拳,拇指伸直并紧贴于食指边缘,拇指甲垂直用力,按压重刺为掐法。 掐法是刺激手法,为治疗重病或急病是常用的手法之一。掐时要逐渐用力,达深透为度。掐时要发力于腕,运气于指,贯气于甲。注意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要轻揉局部,以缓解不适之感,故临床上常与揉法配合应用,称掐揉法。《厘正按摩要求》云:“掐由甲入,用以代针,掐之则生痛,而气血一止,随以揉继之,气血行而经络舒也。”;(五)捏法 捏法包括捏穴法和捏脊法两种。 捏穴法 用拇指指端顶住皮肤,食、中指前按,用拇指与食、中两指,三指以指端夹住皮肤,同时用力提捏,在局部交替捻动,直至皮肤发红。谓之捏穴法。 捏脊法 以拇指指面与食、中二指指面相对用力,由尾部向颈部轻轻提捏皮肤。 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缘顶住脊背皮肤,拇指指端前按,拇、食指同时用力提起皮肤,双手交替向前捻动,沿脊柱两侧自下而上的随捏,随拿,随起,随放,能治疗多种疾病,故又称捏脊疗法。 操作时,捏起皮肤多少及提用力大小要适宜,切不可拧转。捏得太紧,不易向前捻动,捏少了则不易提起皮肤。捻动向前时,需作直线前进,不可歪斜。年幼婴儿以使用捏肖法为宜。;(六)摩法 用手掌掌面或用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附贴在一定部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