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忆我的导师冯景兰院士
忆我的导师冯景兰院士
刘浩龙
刘浩龙,男,1939 年出生。北京地质学院61届研究生。地矿部矿床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矿床地质》编辑部主任,矿床所情报室主任。
1956年,我在北京地质学院本科毕业后分配到野外队工作。其时,我感到要更
有效地解决实际地质问题,需深入学习和研究地质。大概是1957年初,我国一些高
等院校和研究院所刊登广告招收副博士研究生。通过考试,我被录取为北京地质学
院冯景兰教授任导师的矿床学研究生,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冯先生的第一批、仅一名
研究生。
1957年3月我告别了战斗一年的西北地质局683地质队,来到了我的母校北京
地质学院,开始了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当时冯先生正在苏联参加中苏黑龙江综合考
察队会议。我未见到导师。据报载,冯景兰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
到校后不久,遇上学校举办袁复礼、冯景兰老师的地质教学、科研和调查工作的实
物展览。那些野外记录内容丰富系统,图文并茂,是地质工作的榜样。50年代后期,
有一野外地质队同志对我说,他开始工作时,就是根据冯先生发表的报告,在现场
逐点逐线对照着工作,报告中描述的地质现象很准确。
我开始研究生学习时,学校请张炳熹老师代冯先生指导我的学习,拟定了初步
学习计划,并开始执行。冯先生返校后,据此又制定了较完整的学习计划。当时来
此进修矿床学的有李耀曾老师、岳书仓老师及林新多、程在廉和刘群等。有些学习
活动他们常常参加,好不热闹。那时研究生的学习方式比较多样。上课,有专门为
研究生和进修老师开的课,如苏联专家讲授地球化学等。也跟高年级上课,如矿床
学等。有的课还要我们担任上辅导课。当时林新多和我辅导过冯先生教的金属物探
班的矿床学。每到一个阶段,还将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集中起来和老先生答疑。
所提出的往往是热点问题,老先生又有充分准备,这种答疑课很受欢迎。如张炳熹
先生讲的交代作用,给听讲者印象很深。还要做学习笔记,包括听讲座(如苏联专
家克列特尔、霍敏多夫斯基分别讲《矿床工业类型》和《非金属矿床学》讲座等)
和学生专著的心得笔记,由导师定期检查。各种报告也很多,如冯先生从苏联回来
后,讲述了在苏联开会的情况,使与会者受到多方面启迪。当时,又有 “群众搞科
研”的提法和做法。在教研室领导下,有学生参加,我曾协助冯先生编写了《金属
矿床》,简称 “白皮书”。那时参加的学生花了不少时间查找资料,书是由杨延栋
老师具体指导,我负责全部工作,最后由冯先生定稿。该书资料新、插图多、有观
点,对教学很有用。
冯先生讲课总是按时进课堂,从不迟到早退。讲课有丰富的知识、严格的逻辑
和坚实的理论基础。50-60年代时,矿床工业类型这门课很不容易讲,冯老师长期
讲这门课。他及时综合了欧美有关的资料和苏联该课的体系,结合我国矿产情况和
冯先生本人的经验讲授。他的课尤其是铁、铜、金矿床等受到同学们的欢迎。这门
课有外国和我国矿床的成矿理论、矿业情况、矿床分布等理论和实际资料,以说明
该矿种资源现状、趋势和找矿前景等。我国斑岩铜矿或斑岩矿床热是在70年代后期
兴起的。冯老师早在那时的讲课中就强调了该类型矿床的重要性:矿床特点明显、
矿石储量大和成批出现等,并指出原生矿石品位低的问题。可以说,冯老师的讲课
为以后的 “热”打下了基础。我们一方面听冯老师的课,一方面还要给学生上辅导
课。开始冯老师讲课后,和我们一道给学生上辅导课,是小班上课。课上有图、表、
标本等实际资料,教学的目标很具体。冯先生研究或评价的矿床多,能具体讲解
床情况。后来我们能独立上辅导课时,冯先生就放手交给我们了。对此,我们和学
生都感到很有收获。
野外地质成果的质量是检验地质工作者的主要尺度。在当研究生前,我跑过一
年野外,对此深有体会。冯先生强调野外地质工作要富有经验和很强的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我多次随冯先生出野外,他几乎总是称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杰地灵。
冯先生的野外地质工作很全面。从发表的论文看,他几乎对所有地质工作——地貌、
第四纪地质、岩石、构造、地层、古生物、矿床、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等都涉及到。
60年代在北京平谷金矿区工作时,一次在山上吉普车车轮外胎被大铁钉扎透了,等
待司机修理达两、三小时之久。同行的还有地质研究院的牟江海等人。冯老师就利
用这段时间观察地貌景观,并给大家现场讲地史分期及砂金矿等方面的现象。
很多同行都知道,冯先生虽然年迈,可上山总是走在最前面。更可贵的是冯先
生对地质现象的全面观察和深入思考。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