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缺陷.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缺陷

浅谈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缺陷 张卫平 提要中国古代人民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过很多辉煌的成就,但由于重实用而轻理论;哲学与科学严贡脱节;闭关锁国,致使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由兴盛走向衰落。以史为鉴,有助于找到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 古代;科技成就;缺陷 我国古代人民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丁泊一年来最为人们传颂的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及造纸。实际上,对世界科技产生影响的不仅是这四大发明,我国古代对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等的研究,也曾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 Joseph Needham)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就对中国古代的科技赞不绝口。他写道:“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他甚至列表叙述了不少科学技术从中国向四方传播的情况,并举例和西方科学技术作了比较: 龙骨车比西方早15世纪,石碾早13世纪,用水力驱动的石碾早9世纪,水排早11世纪,风扇车和簸场机早14期世纪,活塞风箱早14世纪,缫丝机早3至13世纪,提花机早4世纪,独轮车早9至10世纪,加帆手推车早11世纪,磨车早12世纪,拖重牲日用的两种高效马具:胸带早8世纪,套包子早8世纪,弓弩早13世纪,风筝早约12世纪,竹蜻蜓(用线拉的)早14世纪,走马灯(由上升的热空气驱动)早约10世纪,深钻技术早约11世纪,铸铁早10至12世纪,游动常平悬吊器早约8至9世纪,弧形拱桥早7世纪,铁索吊桥早10至13世纪,河渠闸门早7至17世纪,造船和航运的诸多原理早至少10世纪,船尾的方向舵早约4世纪,火药早5至6世纪,用于战争的火药早4世纪,罗盘(磁匙)早11世纪,罗盘针早4世纪,航海用罗盘针早2世纪,纸早10世纪,雕版印刷早6世纪,活字印刷早4世纪,金属活字印刷早1世纪,瓷器早11至13世纪。 但是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走过的是一条漫长而又崎岖的路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一前3世纪间)我国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古希腊奴隶社会繁荣时期),这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一220年),即封建社会巩固发展时期,我国科学技术总的水平己跃居当时的世界前列。唐宋时期(公元618年一公元1279年)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期。明代中叶到清初(公元1488年一1736年)科学技术发展逐渐缓慢,由兴盛走向衰落。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概括而言不外乎是我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时间较长,最初的四、五白年间科技发展的步伐较大,逐渐创造了封建社会时期世界最灿烂的文化。但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统治者对发展科技渐趋冷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日趋缓慢,科技的发展随之走向低潮。例如当十六、十七世纪欧洲资本卞义制度兴起时,我国正处在封建制度衰落的明末清初时期,科技己趋于衰落。近代科技在欧洲诞生了,而中国却处在僵而不死的封建制度下,科学技术发展失去了生机,落后不可避免。另外,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弱点也就是缺陷,这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 一、重实用而轻理论 从历史记载看,中国古代科学的形态是实用科学,即技术。实用科学是人们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又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它往往只是实践经验或观察材料的积累,很少有理论上的分析研究,也不注重严格的量化考察。中国古代的科学,有的从诞生之日起历经数千年,仍然处在经验的水平上,而未能上升到理论。例如夏代(公元前约17世纪前)我国就有了历法;商代(公元前约11世纪前)有了阴阳合历,创立了十支记日法;春秋时期(公元前8世纪一前3世纪间)己开始采用阴历19年闰7个月的方法;东汉末年(约公元220年前)己经确定365又589分之145为一年,在历法中许多、天文常数的测定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可惜,有关天文学的理论研究寥若晨星。《春秋》一书中有关于公元前613年时哈雷彗星的记载,这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的,至1682年哈雷(E. Halley,公元1656 1742年)发现哈雷彗星的周期时我围早已积累了20多次该星的记录,但却无人从理论上计算彗星的周期。又如我国古代的《墨经》种用实际的方法讨论了衡器一类的杠杆平衡,墨家比古希腊的阿基米德(A rchim edes,公元前287一前212年)更早注意到距离和平衡的关系,可惜缺乏明确的定量研究,因此得不出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古代墨家的实验研究、概念研究和逻辑推理都没有体系化,均属实用型的。秦汉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公元前220年-公元589年),这一阶段是继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之后,我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实用科学技术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那么,促成中国古代实用科学技术形成和发展的原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