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帮助行为刑事可罚性研究.pdf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立帮助行为刑事可罚性研究.pdf

第24 卷第6 期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Vol.24No.6 2016年11月 JournalofNationalProsecutorsCollege Nov.2016 中立帮助行为刑事可罚性研究 曹 波 (中国人民大学 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2) 摘 要: “中立性” 既是中立帮助行为之特质, 也是确定行为可罚性的事实根据。 基于行为 “中立 性” 的本质特征以及维持刑法自由保障机能与法益保护机能动态平衡的客观需求, 即便中立帮助行为对 他人实施犯罪具有事实性或物理性因果贡献, 也不应无差别地全面肯定其刑事可罚性。 然而, 限制行为 可罚性的既有路径不是限制逻辑存在明显瑕疵, 就是限制标准过于暧昧、 限制结论过于恣意, 不具备相 应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根本无法担负起限定处罚范围的重任。 确定中立帮助行为刑事可罚性, 应当立足 行为之 “客观中立性” 特征, 通过演绎客观归责理论, 规范评价行为升高正犯实行犯罪的风险是否为法 所不允许。 只有在违反相关刑法前规范升高正犯行为之风险且该规范之目的在于避免行为被用于犯罪 时, 才应肯定中立帮助行为的刑事可罚性。 关键词: 中立帮助行为 刑事可罚性 中立性 限制处罚 客观归责理论 中图分类号: D9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9428 (2016) 06-0107-15 在分工高度复杂化的背景之下, 个体之间的协作性和依赖性成为个体正常交往之当然前 提, 任何人只要想有意义地生活于现今社会, 就不可能脱离其他个体承担所负之社会职责, 鲁滨逊式的离群索居生活模式永远停留于小说之中, 而不可能在现实社会中找到痕迹。 现实 中, 不仅个体有意义地生活离不开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承担职责, 社会自身的发展也要求个体 严格依其地位和角色承担所负之社会职责。 然而, 这些承担所负社会职责的行为完全可能基 于偶然原因与他人的犯罪行为联结, 从而在客观上为他人的犯罪提供便利。 如何妥当评价这 些行为, 成为晚近刑法学界激烈讨论的议题, 即中立帮助行为是否具有刑事可罚性。 通常而言, 中立帮助行为客观上确实为他人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 与正犯侵害法益的结 果具有物理性因果关系, 行为人主观上对他人的犯罪行为也有相应认知, 齐备帮助行为和帮 助故意要件, 在没有特别的违法阻却事由和责任阻却事由的情形下, 以帮助犯处罚行为人并 无理论和实践上的障碍, 甚至是当然结论。 不过, 全面肯定中立帮助行为可罚性的 “全面处 罚说”, 忽视中立帮助行为的特殊性且造成公民行动自由的不当萎缩, 已经被学界抛弃, 仅具 有历史沿革的意义。 时至今日, 限制中立帮助行为刑事可罚性已成为具有压倒性优势的见解, 但是具体限制路径却存在诸多令人失望的缺憾, 这极大地制约限制处罚说自身的合理性、 科 作者简介: 曹波,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度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资助计划成果 ·107·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6年第6 期 学性和实践性。 本文认为, 究竟应当秉持何种标准、 选用何种路径限制可罚性, 需要对中立 帮助行为区别于普通帮助行为的 “中立性” 特质的细致剖析以及对中立帮助行为刑事可罚性 问题生成机制的深入挖掘。 一、 中立帮助行为及其 “中立性” 德国学者Wohlleben曾将 “中立帮助行为” 定义为: “实施者假使面对与正犯相同情况的 其他人也会从事的行为, 因为其行为自始是为了实现独立犯罪或犯罪人之外, 而且并非法所 〔 〕 不许可目的之自我目的。” 但这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 学者对中立帮助行为可罚性的讨论 通常以描述中立帮助行为的外部特征作为 “引子”。 例如, 有论者将 “中立行为” 描述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