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碳酸岩脉成因及其气候效应-地质科学.PDF

藏南碳酸岩脉成因及其气候效应-地质科学.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藏南碳酸岩脉成因及其气候效应-地质科学

  地 质 科 学   2013年4月 CHINESEJOURNALOFGEOLOGY 48(2):384—405 doi:10.3969/j.issn.0563-5020.2013.02.005 藏南碳酸岩脉成因及其气候效应 刘 焰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100037) 摘 要 始新世末期以来,全球大气 CO 浓度持续下降,但长期以来不清楚为何这一时期全 2 球大气 CO 浓度下降,巨量的大气 CO 赋存于何处。深入研究该问题有助于准确理解未来大 2 2 气 CO 浓度变化的趋势,特别是有助于进一步评估人类自身碳排放的后果。这一时期,小印 2 度陆块持续与大亚洲陆块汇聚,导致了以喜马拉雅为代表的山脉群和青藏高原的形成。很早 就有学者从地球表层碳循环的角度提出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了全球变冷”的观点,但这一 观点既没有解释清楚“巨量大气 CO 到何处去”的问题,也没有讨论青藏高原本身向大气圈排 2 放 CO 等问题,因此该观点最近受到了强烈的质疑。这些激烈的争论充分反映了传统的地球 2 表层碳循环研究已不能充分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本文从深部碳循环这个视角重新探讨青藏 高原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在印度与亚洲陆块持续汇聚期间,以喜马拉雅为代表的巨型山 脉快速崛起,然后持续遭受化学风化作用,大量消耗大气 CO。化学风化的产物堆积在喜马拉 2 雅山前的前陆盆地内,形成了巨量含新生碳酸盐矿物和有机碳的西瓦里克沉积杂岩,随后新生 的西瓦里克杂岩又随持续平板俯冲的印度陆壳被带入青藏高原内部,与平板俯冲的印度陆壳 共同经历高温变质作用。俯冲板片内的(黑)云母等含水矿物发生脱水,形成花岗岩浆。花岗 岩浆再与俯冲的西瓦里克杂岩内的碳酸盐岩发生交代反应,释放出含钙、镁离子、以 CO 和水 2 为主的高温流体,本文称其为壳源火成碳酸岩浆。碳酸岩浆沿张性裂隙上侵、冷凝之后形成藏 南的碳酸岩脉。虽然青藏高原内部的火山、温泉等均向大气圈排放 CO,但所排放的碳均为再 2 循环来自大气圈的碳,并且排放量略小于吸收量,否则消耗大气 CO 所新生的碳酸岩脉就不 2 会在青藏高原内部保存下来。藏南大量晚新生代碳酸岩脉的发现充分说明了喜马拉雅山脉和 藏南高原是一个巨大的碳储库,在其形成过程中将巨量大气 CO 转化为流体(岩浆)的形式封 2 存于青藏高原内部,从而大幅降低了大气 CO 浓度,最终导致了全球变冷。上述过程充分说 2 明,大气 CO 浓度的变化实质上是受控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进一步可推论出,“全球变 2 化”只是一个自然现象,虽然它有独特的运行轨迹,但与人类的碳排放量无因果关系。 关键词 深部碳循环 青藏高原 人类碳排放 碳汇 中图分类号:P588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63-5020(2013)02-384-22 1 引 言 当前主流观点认为:大气 CO 浓度的快速增加,其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将给人类的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