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民胞物与的儒家理想
民胞物與的儒家理想——《西銘》解讀
方世豪
一、《西銘》及張載簡介
《西銘》是北宋哲學家張載的著作。
張載在橫渠鎮講學,因此人稱為橫渠先生,著有《正蒙》、《易說》等。張載和周敦頤、邵雍同時,只比濂溪小三歲,是同輩人。二程兄弟是他的表姪,後他一輩。此五人是北宋理學的代表人物,人合稱為「北宋五子」。
張載年輕時喜歡從軍,想作軍人,因此走去見范仲淹,想入伍從軍。但范仲淹見他是個人才,勸他不要當兵,不如用功讀《中庸》。結果張載讀《中庸》讀出了興味來,覺得不足夠,再讀六經,以致後來成為理學大師。
有一次張載在京師講《易經》,知道二程兄弟來到,因為他知道二程雖是後輩,但講《易經》講得比他好,因此立即停止不講,叫學生跟從二程,聽他們講《易經》,可以橫渠並不是斤斤於輩份而是有容人之量的人。
橫渠最為人所稱道的是語錄中的一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此句成為不少後世儒家的人生格言,也說出了儒者的一個高尚的理想。
張載的教學課室內,有東西兩面的窗子,東西窗子上都寫上了一篇指導學生的文章,東面窗子上的一篇叫《砭愚》(砭,音邊,原意是尖石,是醫療工具,引申為改善之意;砭愚即改善愚頑者的意思。)西面窗子上的一篇叫《訂頑》(也是改善愚頑者之意),後來程伊川叫這兩篇文章為《東銘》和《西銘》(取其東西窗上的格言之意),故後來《宋元學案》也是以《東銘》和《西銘》稱呼此兩篇文章。但到了橫渠的學生編輯《正蒙》時,把此二文合併收入於《正蒙》中作為最後一篇,並取其首二字稱為《乾稱篇》。故現在的《張載集》是找不到叫《西銘》的文章,要找《正蒙》中的《乾稱篇》才找到。
因為《西銘》的形上內容較多,而伊川的興趣也較重形上學部份,因此比較喜歡《西銘》,多講《西銘》,所以《西銘》遠較《東銘》著名。當然,還有就是《西銘》提出了「民胞物與」的理想,成為中國文化的大同理想的典型。程明道曾盛讚《西銘》:
《訂頑》一篇,意極完備,乃仁之體也。學者其體此意,令有諸己。
伯淳言:《西銘》某得此意,只是須得佗子厚有如此筆力。佗人無緣做得。孟子以後未有人及此。(《二程遺書》第二上)
《西銘》的著名,甚至曾被收入為中學公開考試的課程內容。但《西銘》其實是一篇不容易閱讀的作品,前段有形上學的內容,後段又有頗多的典故,對沒有哲學及古代文獻訓練的人來說,相信是頗為艱難的。現在讓我們看看這篇文章的內容,並作一些解釋,嘗試把橫渠的所想說得清楚些。
二、天道在人
《西銘》首句: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乾稱父,坤稱母」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乾坤即天地,天地是我們人類的父母,是萬物的父母。這個天地不是自然天,不是指大自然,而是指「天道」,乾坤就是指「天道」,天道是萬物的根源,因此稱天地為父母。「乾坤」的思想是來自《易傳》,《易傳》講的乾卦和坤卦,就是天道的內容,所以都以乾坤代表天道。稱「天道」為父母,是一個比喻,比喻萬物的根源是天道,此即是《易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的意思。所以張載講義理也是由天道開始,他對形而上的成份較有興趣,這也是他重視《易傳》的原因。
我們今天講哲學,講形而上學,講宇宙論,因為都受西方哲學的方式影響,總是以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或者笛卡兒、康德、黑格爾等西方哲學家的思想來聯想,講到天道,便想到「理型」,想到「上帝」「物自身」等概念,講宇宙論就想到古希臘哲學家的地水火風,或者今天的天體物理學、大爆炸理論等等。都是一些外在於人的存在原因,因此一講「天道」,便認為是中國人講的宇宙論,或形上學,但講起來沒有西方哲學家那麼複雜,只是一些陰陽、乾坤、五行等概念,與西方哲學的宇宙論相比,簡單得多。如果和今天的天體物理學相比完全不能令人信服,幼稚不堪。但其實中國哲人所講的天道,根本不是西方哲學的宇宙論或形上學,這個天道根本不是一個外在於人的存在。張載所講的「乾稱父,坤稱母」所關心的世界,不是一個科學的世界,天道作為萬物的根源,這個「萬物」不是不個科學觀底下的一個萬物。所以「大哉乾元,萬物資始」的意思不是上帝創造萬物,不是宇宙為甚麼出現物質的問題,而是一個價值問題。中國哲人關心的問題是人怎樣才可生活在一個有美好價值的世界之中,即怎樣才可以生活和諧開心的問題。萬物也是這個美好世界中的有價值的事物,天道是這些事物之所以有價值的根源。所以這個天道不是一個外在的存在,而是存在人的心中。
「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
藐,高遠的意思,即形容這個乾坤所代表的天道,從萬物根源這形上觀念來看,好像很高遠似的。天道,不是高高在上嗎?正正不是,原來這天道就在人心中。所謂「混然中處」,即是不分解地、整體地,就處於人心之中。所以張載繼承了《易傳》的講法,由天道開始講,一下就落到人之中,由天到人,不是一個外在的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