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江三峡地质地貌与旅游景观规划.docVIP

浅谈长江三峡地质地貌与旅游景观规划.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长江三峡地质地貌与旅游景观规划

浅谈长江三峡地质地貌与旅游景观规划 刘军 (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162092) 摘要:旅游地质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长江三峡旅游地质资源十分丰富,对其科学分类,适度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地质与旅游两大主题入手,对三峡旅游的知识、意境、环境、吸引力和感染力等几方面做整体的规划,以供大家借鉴。 关键词:三峡地质地貌;三峡人文;景观规划 1.长江三峡地质地貌概况 1.1 地质概况 长江三峡地区的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距今18亿年前的元古宙到距今百万年前的新生界之间的各个地质时代的地层均有分布,且发育完整,出露齐全。北部地层主要出露震旦系下古生代石灰岩,南部地层主要由震旦系、二叠系与三叠系板页岩、石灰岩组成。侵入岩(主要包括花岗岩等)则集中分布于东部的黄陵庙背斜及神农架一带,用地质力学的观点分析,三峡地区为新华夏一级构造第三隆起带与淮阳山字形构造体系以及南北经向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地层展布和地貌格局深受地质构造的制约,过渡性与分异性特征明显。尤其是区域的西南部新华夏构造体系十分完整,山脉多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岭谷相间分布,大部分地域为平行排列的隔挡式褶皱带所构成,背斜紧凑,多形成低山;向斜宽敞,多形成丘陵、谷地或平原。本区由于深受白蟹纪后期的燕山运动等地壳运动的影响,形成有众多的糟皱与断层,在分布上西部比东部多而密集,其共同特征为褶皱大致彼此平行,多为东北一西南走向,两端延伸很远,两翼一般较陡,构造一般呈弧形。本区的断层数目和种类较多,且多为正断层,逆断层仅有局部出现,并有一些深大断层。由于受第四纪冰川活动的影响,在恩施、黔江及神农架等地区出现有一些冰川遗迹和古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由于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岩石断裂发育,加之山高坡陡,地形崎岖及植被较少,暴雨较多,崩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比较频繁,是我国地质灾害的高发区之一。 1.2 三峡地区的地貌特征 1.2.1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差异显著。 三峡地区在地势上处于我国第二级阶梯的东部边缘地带,在地质构造上处于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带三大构造单元交汇处,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海拔多在500~1500m之间.西连华燕山地及四川盆地,东接江汉平原·大巴山脉横贯西北部,武陵山、大娄山的余脉斜贯南部,中部为巫山山脉横断。在地貌区划上,奉节以东属力,东鄂西山区,奉节以西属川东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西南部高原属于云贵高原东北的一部分,西部丘陵、平原属四川盆地东缘的一部分,东部平原属江汉平原西缘的一部分。山区面积广大,地势巍峨高峻,山地约占64.1%,丘陵约占27.4%,平地(含平原、盆地及河谷阶地)约占8.5%。地表高差悬殊.最高处神农顶海拔高达3105.4m,最低处枝江市的杨林湖海拔仅35m。地势差异非常显著。地形态势上,大致以长江为界,东部地区北高南低,西部地区南高北低。境内峡谷众多,著名的长江大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江小三峡(猫儿峡、铜锣峡、明月峡)以及大宁河小三峡、嘉陵江小三峡、清江三峡等均位于本地区。 1.2.2 山脉平行延伸,岭谷相间分布。 三峡地区的地貌发育深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山脊线与构造线基本一致,多呈东北一西南走向,背斜多发育成条状山脉,向斜多发育成谷地和丘陵、台地。境内山脉纵横,主要山脉有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华莽山、铜锣山、明月山、南华山、黄草山、方斗山、齐跃山、巫山等山脉,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大巴山脉以及弧状的观面山等山脉。这些山脉大多彼此平行展布,平行山脉之间多河谷延伸,岭谷相间分布的特征比较明显。 1.2.3 喀斯特地貌发育。 三峡地区多石灰岩地层出露,加之气候温暖多雨,喀斯特地貌发育比较完善,残丘、石芽、石林、溶洞、伏流、盲谷、溶蚀洼地及漏斗多有分布。长江三峡中的神女峰、牛肝马肺峡、灯影峡、清江上游的“饿龙吞江”(清江于利川城关东北7km处入落水洞形成伏流,经skm左右至黑洞复出地面.故称为“饿龙吞江”)以及奉节小寨“天坑”大漏斗、云阳“龙缸”岩溶大竖井、芙蓉洞、腾龙洞、金狮洞、万盛石林、格子河石林、柴埠溪峰林等是喀斯特地 貌奇观。 1.3三峡各段特点 长江三峡位于长江上中游,是指重庆奉节白帝城—湖北宜昌南津关的一段区域,全长近200km。三峡分别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漫长地质长河中,经历了各种地质营力的营造,地貌类型发育齐全,自然地质遗迹丰富多彩。 三峡地质剖面示意图 1.3.1翟塘峡 又称夔峡,西起奉节白帝城,东至巫山黛溪,在三峡中以雄著称。郭沫若有诗云:“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峡口夔门南北两岸峭壁千仞,如刀砍斧

文档评论(0)

almm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