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哲学思想探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赤壁赋》哲学思想探究

《赤壁赋》哲学思想探究[摘要]《赤壁赋》是苏轼游记散文的代表作,它把我国的游记文学推向了最高峰。《赤壁赋》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讨深刻反映了苏轼的哲学思想,也折射出古人朴素的辩证思想。本文作者试对这一思想作初步探析。 [关键词]《赤壁赋》;哲学思想;探析 [中图分类号]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01-01 北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为黄州团练副使,他纵情山水,两赋赤壁。元丰五年(1082年)五月,他的好友,道士杨士昌来黄州看望他,二人携手同游两个多月。夏历七月十六日晚,夜色晴朗,月明星稀,他们相约泛舟长江赤壁,就在这次游览中,苏轼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赤壁赋》。下面我们就针对《赤壁赋》一文解读苏轼的哲学思想。 一、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铺垫了“静”的写作氛围。继而又在这幽静的环境中写“月”在徘徊,“露”在弥漫,人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在静中写出动感,静中的动和动中的静都是永恒的,于是下文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又在符合情理的动静中,折射出环境的雅致。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主客才有兴致扣舷歌而吹洞箫;苏轼才能逸趣横飞,千古名篇,挥笔而就。 二、清中有浊,清浊相融 在秋高气爽的月夜里,普洒大地的月辉、拂面不寒的清风、一碧万顷的江水共同溶筑成一个清澈无滓的世界。然而在这个晶莹剔透的大环境下,却充盈着浩淼的白露,使一切又朦胧茫然。这一切把现实与梦境的界限变的很模糊,在这一境界中,作者的思想极度自由,不受世俗的束缚。他可以抱明月长终,可以挟飞仙邀游。这一境界下完成的文章才会恣意汪洋,浑然天成。 三、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在文章的第一段,苏轼把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起来。山、水、风、月、主、客,都融入秋景。明月照人而为景,人诵明月而生情;人在诗中游,诗出人之口。在如诗如画的景中,诗人忘记自己是一个凡夫俗子,精神仿佛脱壳而出:“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情与景完全融为一体,没有了外物与自我的区别:清风明月、秋江白露、舞壑潜蛟、鱼虾麋鹿都有了生命和情意。人与物和谐共存,两者都是精神在飞扬。这一思想就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四、短暂相比长远,有限寓于无穷 苏轼在文中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欲扬先抑的手法,引导思想转折升华。用客人的第一句话:“月明星稀,鸟雀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引出历史名人曹操,这是第一层。继而借客人的思路展开,联想到赤壁之战,想到击败曹操的人中豪杰周瑜,这是第二层。详尽的描绘一代枭雄的英姿后,最后却说:“而今安在哉?以此哀叹人生之短暂,自己之渺小,喊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第三层。人生虽不可能与长江同存,与明月长终,但可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这是第四层。通过这四层的节节升华,苏轼真正表达的思想才显露出来:人生是有限的:生之短促如蜉蝣朝生暮死,生之渺小如沧海中一粟;时间是无穷无情的:朗朗明月,万年不变:千古长江,滚滚东流。但是我们可以把有限寓于无穷,以有穷尽的人生,来欣赏无穷尽的风月,那么人生又有什么可以悲哀的呢。 纵观全文的主旨脉络,先由情入理,又以理化情;由怡然快乐到悲观伤感再到超然自得,苏轼的思想是极其复杂的。这是由于他兼采儒、释、道三家之所长(奉儒而不迂腐,好道而不虚妄,参禅而不避世)而导致的。时年47岁的他,经历了宦海沉浮,饱尝了人生五味,踏遍了祖国大好河山,对生命的真谛有切深的感悟。这种感悟使他摆脱了个体小我的局限,神随天动,物我一体,把有限的生命推向永恒的自然,从而步入了生命的至高境界。这就是《赤壁赋》经过了千年的历史长河,到如今仍具有无穷魅力的原因所在。 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