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社会生活中审美意识及审美文化.docVIP

傣族社会生活中审美意识及审美文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傣族社会生活中审美意识及审美文化

傣族社会生活中审美意识及审美文化[摘要]审美意识和审美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文化体系中文学艺术的核心。在傣族的文化中,它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文化融入了其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际上傣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具象、生动的表现。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由于其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宗教文化特点,使得傣族的文化品格和生活方式中充盈着审美意蕴和审美文化内涵。不仅在文学艺术上,而且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处处体现着文化中的审美品质和审美文化特征。本文拟就傣族在社会生活当中所体现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文化作一研究。 [关键词]傣族生活 审美意识 审美文化 [中图分类号]K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62-02 一、在生产劳作活动中的审美 生产劳作活动是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活动,关乎着物质资料生产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因而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在许多民族的物质生产活动和劳作中,都融入审美的意识,表现出文化传统中的审美文化特质。傣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水田稻作农耕和南传上座部佛教是其文化的重要基础,具有仪式文化的审美特征。因此,在他们生产劳作活动中,都注入了审美的文化特质,也处处表现了傣族的审美文化、审美意识。傣族的畜牧业以饲养牛、羊、马、驴、骡、猪为主。渔猎是傣族生活的重要补充。猎射到的猎物,进行平分。有的射手,则把兽头骨架、双角悬挂家中,作为能力象征。每年三月,举行“窝巴”节,祈求渔业的丰收。这些生产劳作活动,不论是劳动的过程、环节,还是劳动中使用的工具,处处都注入了傣族人民的心智和审美活动。 挑担和秧箩在生产劳作活动中就是很好的审美具现。挑担不仅在生产劳作活动中很方便和实用,而且形成了傣族生产活动中的一大特色。这种从劳动实践中展现的形态和仪态美,已经融入了整个民族的社会意识中。花秧箩是红河流域花腰傣的生产工具,也是妇女服饰的重要饰品。青年男女还以花秧箩作为定情的信物,甚至还装上美味的食品称为“秧箩饭”,由小卜少送给情郎,作为表达爱情的方式。这些都表现了傣族崇尚劳动,以勤劳为美德的美。又如“筒帕”,它是傣家人的挎包,是傣族男女老少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也是一件精美的装饰品。筒帕最初用麻、棉编制,现在主要用各色毛线和彩色丝线编制而成,制作精巧,色彩绚丽。每逢节庆、赶摆、串亲访友,人们都喜欢背上筒帕,不仅可以装东西,还起到装饰的作用。筒帕还是爱情的信物,如果一位姑娘有了心上人,她就把精心编制的筒帕送给小伙子,表达自己的心意。 傣族人民很注意保护生态,大自然的美使得傣族地区的水井更是人民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爱美的傣族人民给他们的水井修了既能防尘又具民族特色的水井塔。有的在井罩上还雕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从水井的建设中,不难体会到傣族人对水的深厚感情和生产劳作中注重美的社会意识。在生产劳作活动中,人们往往在歌声中愉快地劳动,也体现了傣族人民的乐观和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美。 二、在社会交往仪礼中的审美 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在其社会交往仪礼中的审美,表现出两个明显特征:秩序美和和谐美。由于传统文化的熏染,尤其是宗教文化的影响,人际交往,十分讲究礼节礼貌。傣族整个社会中倡善而不作恶,人际关系和谐。如果你从外地来到西双版纳傣族村寨,一定会受到傣族群众热情友好的接待,给你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受。与傣族群众生活在一起,你会发现这里民风纯朴、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不偷不骗不抢,不论男女老少都以多行善事而不作恶作为社会公德。在大多数历史时期,傣族地区社会秩序安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受到人们的称道。在傣族内部,抚幼敬老,夫妻和睦,与邻里友爱互助,都体现了人本性的美好和傣族人民相处的智慧。 傣族信奉小乘佛教。男孩子八九岁开始都要离家到寺庙当几年和尚。寺庙内要求小和尚严格遵守“五戒”“十戒”,以此作为信徒一切言行的准则。当小和尚时期,是一个人礼仪行为养成的重要阶段,佛教的教义教规对他一生道德礼仪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傣族由于主张行善而不作恶,人际关系是友善的、和睦的。傣族老人常用这样的话来教育孩子:“山离得再近也靠不拢,人隔得再远也能见面。”“不管来客贫或富,迎上竹楼不偏心。”所以,热情待客成为傣族村寨的风气。有的傣族村寨,还在大路旁建有专用于接待客人的“萨拉房”。到过傣族村寨的远方客人都被傣族热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动,留下难忘的印象。有人赞叹道:“真是礼仪之邦,一方乐土。” 除“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宗教节日外,傣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和窝巴节。也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在这些节日社会交往仪礼中的审美主要表现在不同场合穿戴不同的服装,如在婚宴时着盛装,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