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方院校贫困生自尊现状和其相关因素研究
地方院校贫困生自尊现状和其相关因素研究摘 要: 作者运用有关量表,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湖南科技学院232名贫困生与249名非贫困生的自尊进行调查,并对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贫困大学生无论是总体自尊还是单侧面自尊均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2)贫困大学生的自尊与应对方式、人格、心理健康及幸福感密切关联。
关键词: 地方院校 贫困生 自尊 相关因素
自尊(Self-esteem)又称自尊心或自尊感,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的积极性情感体验。作为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与基本需要之一,自尊对个体心理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经济窘迫,贫困大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应付比非贫困生更大的压力,更容易出现自卑心理,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日益凸显,大学校园的贫富差距也日益突出,甚至出现了以贫富划分交往群体的现象,这严重挫伤了贫困生的自尊心。因此随着高校贫困生的增多,如何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自尊,优化其心理素质不仅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是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尽管目前有学者对贫困大学生的自尊进行了探讨,但所采用的都是Rosenberg的自尊量表(SES),在大学生中使用缺乏针对性,维度也较单一。而且目前尚没有研究者对地方院校贫困生的自尊状况进行探讨,更缺乏对有关因素的全面而系统的实证研究。本研究采用实证的方式,对地方院校贫困生的自尊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采用随机抽样法,从湖南科技学院抽取大学生555人,其中非贫困生280人,贫困生275人,贫困生入选标准为:月生活费在150元以下,具有有关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且成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被试为481人,其中贫困生232人,非贫困生249人,两组内男女比例大致均等。
(二)研究工具
(1)缺陷感量表(FIS):该量表含36个项目,5个因子,7级评分,总分在0~216分之间。该量表是国外测量自尊应用最广泛和最有价值的量表之一,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3]。(2)应对方式问卷(CSQ):该量表共有62个项目,6个因子,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含9个因子,1~5级评分,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4)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该量表由龚耀先等人修订,含88个项目,4个分量表,信度效度均较高。(5)大学生幸福感量表[3]:量表共39个项目,含8个因子,6级评分,分数越高,幸福感越强,量表也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
(三)施测方法
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控制情境,团体施测,问卷填写采用无记名方式。
(四)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自尊比较
表1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自尊状况比较
(注:*表示P0.05,**表示P0.01,下同。)
由表1可见,贫困大学生在各因子分及总分上均低于非贫困大学生,且差异极为显著,即贫困大学生无论是总体自尊还是单侧面自尊均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这表明家庭经济的拮据,衣着的寒酸破旧,不仅影响到贫困生对自己的总体评价,还影响到其学习、社交、外貌、体能等各方面的自尊,让他们感觉处处低人一等。
在进入大学之前,成绩上的优异或许从某种程度上可掩盖贫困生内心的自卑。但进入大学之后,经济困难的影响使得不少贫困生为学费和生活开支而奔波,难以安心学习,课程学习受到严重影响。更重要的是大学里的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综合素质显得更为重要。而大多数贫困生来自农村或是边远地区,由于缺乏相应的教育机会与教育资源,知识面较窄,综合素质偏低,因此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对于地方院校的贫困生而言更是如此,由于受地域、学校知名度等各方面的限制,兼职机会少,就业压力大,这无形中加剧了他们的自卑。
(二)贫困大学生自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分析
应对方式是人们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4],分成熟型(解决问题、求助)、不成熟型(自责、幻想、退避)和混合型(合理化)三种。应对方式对维护个体的自尊,保护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由表2可见,除体能自尊与求助因子相关不显著外,其余各因子均与求助和解决问题呈显著的正相关;同时,除幻想因子外,自尊各因子均与消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在面临应激事件时,低自尊的贫困生更多地采用自责、退避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及混合型应对方式,而较少采用求助、解决问题等成熟的应对方式,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5]。贫困生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