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全球公顷及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核算差异研究
基于全球公顷及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核算差异研究摘要 为对基于全球公顷或是国家公顷来核算生态足迹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分别采用全球公顷法和国家公顷法对安徽省2003年生态足迹进行核算。全球公顷法核算的生态足迹需求、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分别为1.765 909 hm2/cap,0.435 083 hm2/cap,1.330 826hm2/cap;而国家公顷法核算的结果则分别为0.955 026 hm2/cap,0.102 027 hm2/cap,0.852 999 hm2/cap。对核算结果差异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表明:①采用全球公顷法将会扩大国家生态足迹的核算误差;②全球平均产量难以体现产品之间的属性差异;③ 使用全球公顷法核算时的数据汇总难度大;④以国家为统计对象的全球公顷法在全球范畴内进行国际比较时具有优越性,但在对国家以下尺度进行生态超载分析时采用国家公顷法和国家平均产量更符合实际状况。
关键词 全球公顷;国家公顷;生态足迹核算;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F062.2;X1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5-0080-04
生态足迹模型作为一种非货币化定量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可从全球、国家、地区或更小的尺度来追踪、评价研究对象对于自然资本的需求以及与其自身供给能力之间的关系,自1992年由William Rees提出并由Wackernagel进一步完善以来,已广泛应用于能源、旅游、种养殖业等产业和其它相关领域。目前,西方一些主要工业国家已经把生态足迹指标纳入官方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核算方法也由适用于全球、国家和区域层次的综合法[1],发展到适用于城镇、村庄、学校、公司、个人或单项活动的成分法[2],以及投入产出法[3,4]等。以全球公顷(global hectare, gha)为计量单位进行生态足迹核算虽然便于国际比较,但在进行国家级以下不同省、市生态足迹比较和结果分析时,采用全球统一的均衡因子和全国统一的产量因子,无法精确反映各省、市的实际生产力状况和区域发展特征。为更真实反映一个地区的实际生态负荷及生态承载能力,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一些新尝试,如Van Vuuren[5]利用可变地方实际单产法对贝宁湾、不丹、哥斯达黎加和荷兰的生态足迹核算;Haberl等[6]利用恒定世界单产、可变世界单产和可变地方实际单产法对奥地利的生态足迹核算;Wackernagel等[7]采用可变世界单产和可变地方实际单产法对奥地利、菲律宾和韩国的生态足迹核算等。上述生态足迹核算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真实反映了区域实际发展状况,但由于它不能对不同生产力的生物生产性面积进行标准化等同相加,以及对自然资源配置和配置的公平性反映较少,在进行数据比较和分析中也受到一定的制约[8,9]。为此,本文采用国家公顷(national hectare, nha)为计量单位进行省、市级尺度上的生态足迹核算,并以安徽省2003年生态足迹核算为例,对两种核算方法产生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1 生态足迹核算方法
1.1 生态足迹核算
基于国家公顷的生态足迹核算方法与全球公顷的生态足迹核算方法基本类似,所不同的是,在计算过程中要用消费产品的全国平均生产能力来代替全球平均生产能力,以及相应的以国家公顷为核算标准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核算公式为:
式中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j为生物生产土地的类型;Pi为i种消费商品的全国平均生产能力;Ci为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aai为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EF为总的生态足迹,rj为均衡因子。
2.2 核算结果的比较分析
2.2.1 生态足迹
从表1和表2可以发现,全球公顷法和国家公顷法核算的结果差异主要集中在化石能源、耕地和建筑用地(由于计算时考虑建筑用地主要占用的是较为肥沃的土地或耕地,这部分核算通常做法是按照耕地的平均产量得出的,因此,对于两种不同核算方法得出的建筑用地结果差异,可通过耕地的构成比例变化来解释),而这些差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各类土地生产力在总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生产力中所占权重不同导致的均衡因子差别造成的,其中人均耕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的生态足迹需求比例变化最大,耕地比例由gha法中的32.70%增加到nha法中的74?20%,化石能源比例由gha法中的33.44%下降至nha法中的12.41%,这说明我国耕地平均生产力产出在各类土地中所占权重较大。相反,化石能源平均生产力产出在各类土地中所占权重相对较小。另外,用nha法计算的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需求与gha法相比都低,说明与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国情相符合,具有较高的农业生产力水平。
2.2.2 生态承载力
从生态承载力看(见表1、表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