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壮族抛绣球及傣族丢绣球丢荷包体育文化发展及对策
壮族抛绣球及傣族丢绣球丢荷包体育文化发展及对策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广西壮族抛绣球与云南傣族丢绣球、丢荷包的历史文化内涵。研究发现二者具有多元化的功能以及在多领域中得到融合与发展,并提出相关发展对策。
关键词:壮族抛绣球;傣族丢荷包;体育文化
广西壮族主要分布在桂西和桂中,特别是在左江、右江、邕江和红水河流域;傣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古老的民族,傣族与同一语系中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等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同源于古代的“百越”(百粤)。广西壮族抛绣球和云南傣族丢绣球、丢荷包都是青年男女交际和选择对象的传统方式,它们之间的文化具有相通性。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在1994年―2009年1月,以“广西壮族抛绣球与体育文化”、“云南傣族丢绣球和丢荷包与体育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术论文有12篇,其中核心期刊有4篇,主要学术专著有4部,广西壮族抛绣球和云南傣族丢绣球、丢荷包在体育文化方面的文献研究相对有限。本研究旨在对壮族抛绣球和傣族丢绣球、丢荷包的体育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整理,探寻促进壮族抛绣球和云南傣族丢绣球、丢荷包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壮族抛绣球与傣族丢绣球及丢荷包在各历史时期的体育文化发展
1.古代壮族抛绣球与傣族丢绣球及丢荷包的体育文化发展
(1)古代壮族抛绣球的体育文化。古代的“飞砣”是抛绣球的雏形。“飞砣”源于人类的战争和生产劳动,当时是用青铜铸造的一种兵器,用于甩投,多在作战和狩猎中应用。到唐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娱乐水平的提高,人们用绵布、麻布和丝绸模仿“飞砣”形状,并通过手工刺绣上一些吉祥图案,当时称之为“布刺”,“布刺”使用功能从作战和狩猎向娱乐和游戏方向转移,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被贬至柳州时,看到当地壮族青年男女互相投掷“布刺”时,曾用诗句“男女分行戏打球”来描述这一景象;“布刺”表现出当时体育活动的分队组合、选择性和竞争性,带有一定的体育娱乐性和规则,属于民间体育活动性质。到了宋朝,有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上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男女目成,则女受驼而男婚已定。”该活动把宗教活动与体育相结合,活动有固定的地点、娱乐方式和游戏方法,其功能不仅保持着唐朝“布刺”的娱乐和游戏作用,而且发展成男女传情达意,追求爱情的活动,其功能和意义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升华。元、明和清时期,壮族人民把棉花籽、谷粟、谷壳及豆类等日常生活用品,用绣花布囊成球状,以圆形最为常见,也有囊成椭圆形、方形和菱形等,大小如拳头,上下端分别系有彩带和红坠,当地人称之为“绣花球”,在茶余饭后互相抛接,以达到娱乐身心,沟通感情的作用。每逢重大节日,如春节、三月三歌节、中秋节等节日时,都有组织或自发形成的互抛“绣花球”来进行娱乐活动或游戏,更重要的是男女传情达意,边对歌边抛投“绣花球”,抛接“绣花球”逐渐演变成为壮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独特方式,其开展形式大众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清朝鸦片战争开始到民国时期,每逢春节、三月三和中秋节等歌圩活动时,壮族青年男女借助歌圩的力量,相聚在地头、河畔和树林处,互相抛接“绣花球”和对歌。这一时期“绣花球”是进行娱乐和寻找意中人,有部分壮族青年男女最终能结合成伴侣的一种形式,此形式逐步发展成为带有一定规则的娱乐和比赛形式。
(2)古代傣族丢绣球及丢荷包的体育文化。丢荷包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青年男女交际和选择对象的传统方式。傣族包用花布绣成心形或圆形,下摆和中心缀有五条彩色线穗,内装棉籽、谷子、干花、绵纸等物。丢绣球,既是傣族民间的一项竞技活动,也是青年男女传递情感的游戏活动,它和西双版纳的傣族丢荷包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之处,丢绣球活动在新平一带盛行,它是当地一个盛会“赶花街”中的主要内容。每当傣历新年(泼水节)来临之际,各村各寨的未婚女子便买来花布、丝线、花边,缝制花包。清代流放官员柯树勋曾写下了一首《抛球》诗:时样衣衫趁体艳,绣球抛物早春天,邻家姊妹齐声贺,恰有多情美少年。诗中的“抛球”,就是傣族青年男女借以传情求爱的丢绣球、丢荷包。
因此,从明清时期以来,绣球文化仍是以“绣花球”为代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体育活动有娱乐和比赛形式,保留着壮族和傣族男女青年特有的传情达意方式。
2.现代壮族抛绣球与傣族丢绣球及丢荷包的体育文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体育的发展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体育运动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从促进民族大团结和发展民族体育出发,体育工作者们对抛接“绣花球”进行挖掘和整理,后来称之为“抛绣球”,随后政府组织举行相关的“抛绣球”表演与比赛。上世纪80年代初,广西少数民族体育工作者在中越边境壮族聚居区挖掘整理出了“抛绣球”这个项目,并制定出
文档评论(0)